作者:杨军辉 摘自《赵王镇志》名人节选

揭秘岁月淡漠的名人轶事,看义胆热血奠基的中国梦。

名扬陕北塞外的户县冷娃,辣手除奸今无名却胜有名。

张 溥(1887——1924 )字澄泉,原西安市户县苍游镇人(今西安市鄠邑区五竹街道),是今五竹街道赵王镇西村第五居民小组张瑞奇先生的曾祖父。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张溥

张氏一族,其祖上早在清末民初就在赵王镇做生意,后自本乡文义村迁居赵王镇。张溥:是文义村清末(1906),户县第一所私立学校"自强学堂"创办人张鲁岑先生亲侄儿;现"西安山河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西茂的大伯,所以张溥既是赵王镇人也是文义村人。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苍溪学校

张氏宗族在文义村是名门望族,清朝末年,文义村乡贤张子嘉(甲)先生和张鲁岑先生一同捐房捐地创建了“自强学堂”,成了当时户县私人办学第一例。“自强学堂”也就是后来的“苍溪小学”,这所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的都是新文化,并且破天荒的招收女生,一时震惊四邻八乡。培养出抗日名将关麟征、国大代表童怀政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张溥在那一辈排行老大,胞弟和堂弟以下共十五个弟弟。

时张溥家境较富裕,自幼在伯父张鲁岑创办的“自强学堂”学习新文化,深受伯父强国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少时就读“陕西武备学校”,推荐于“保定军官学校”。后经邻村莫斯坡华孝康先生委托好友于右任介绍张溥赴“日本士官学校”就读。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影响,1908年加入井勿幕在东京筹建的“陕西同盟会”,回国后任清庭陕西新军标营哨长,同年加入陕西帮会“哥老会”。1910年7月9日与井勿幕、张伯英、张云山、胡景翼(胡笠僧)、万炳南、钱定一、张凤翙等36人“歃血雁塔”结为盟兄弟,商议“八月十五杀鞑子”,发动武装起义。未想消息走漏,到处流传,引起清廷当局注意,加上连日阴雨,起义未能如期举行,计划只能推迟至10月29日。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西安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推翻封建清庭的“辛亥革命”在武汉打响了第一枪。原决定10月29日在西安打响武装起义第二枪,时起义核心人物井勿幕去北山一带活动。西安辛亥革命起义消息遭泄露,清廷加强防范,新军收缴枪弹,情势发生巨大变化。身为“同盟会”“哥老会”双重身份的钱鼎召开会议,决定把西安起义时间提前一周。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张溥、井勿幕、张凤翙

10月22日上午。新军部以到灞河洗马为名,由张溥率领的新军“尖刀排”为先锋,打响了进攻西安皇城北门第一枪。战斗中由于先后多名指挥官牺牲,张溥临危受难,受命北路指挥,起义军在上级张云山、马玉贵、刘世杰等通力指挥下,残酷激战三天三夜,两千多守城满旗骑兵被歼,西安驻防将军文瑞跳井自杀,六营巡防兵最后缴械投降。时任陕西巡抚因恩寿已经奉调安徽,陕西布政使钱能训代理巡抚一职,当场被起义军活作。1911年10月24日,西安光复,1912年“同盟会”改为国民党。

1915年12月,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阴谋称帝,张溥即随井勿幕、熊志武参加蔡锷“反袁护国”斗争,赴云南、转战四川泸州一带,孙中山誉井勿幕为“西北革命巨柱”。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于右任与井勿幕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引起了全国“护法”战争,陕西国民党人赴上海邀请于右任回陕,成立“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为总司令。段祺瑞部在陕皖系军阀陈树潘,与靖国军交战多次均被打败,处境十分不利。靖国军多为井勿幕旧部,应于右任请求,广东军政府即派井回陕,陈树潘深知井在靖国军的威望,宴请井出面与靖国军调停,企图瓦解靖国军。井勿幕回到三原,即被推举为靖国军总指挥,时张溥被孙中山(孙文)任命为少将参谋长兼副师长,对陈树潘形成六路包围态势,陈树潘又惊恐又气恨。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清凉山井勿幕墓

1918年10月,云南靖国军奉命调援陕西,10月20日井勿幕一行,前往慰劳到陕驻防凤翔一路军郭坚部,在回三原途中,接到署名为郭坚信函,邀请21日9时在兴平南仁堡参加军事联席会议。次日,井勿幕按时赴会,早已埋伏的郭坚部营长李东材,郭坚的马弁仁申娃、李新生同时开枪,来不及反应的井勿幕和卫兵惨遭杀害,李东材三人割井首级献给陈树潘邀功。井勿幕遇难,年仅30岁,听到噩耗,于右任悲愤疾书,“天乎何心,坏我长城,惟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井遇害案,华孝康收集证据,奔走呼号,坚持不渝。有怀疑郭坚;有怀疑郭坚部参谋长马凌甫;陈树潘在其列。幕后主谋合谋者究竟是谁?成为历史疑案,始终悬而未明。

当时,全国辛亥革命的精英屡遭杀害,李东材的罪恶,给陕西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也是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残酷较量的缩影。张溥与井勿幕是盟兄弟,岂能善罢甘休,随与陕北镇守使井岳秀(井勿幕堂哥:井岳秀排行为十,井勿幕排行十一)商议,即各抽调身边亲信二人,秘密打探李东材踪迹,时隔三年后,1921年四人终将李东材在汉口租界缉拿,辗转押解回榆林镇署,绑在西花厅大院粗木葡萄架上。

张溥吩咐身边四马弁,当时被称“户县四冷娃”,将李东材剥皮剖腹剜心。井岳秀、张溥一行赶回蒲城,用其心、和头祭奠于井勿幕坟前,又将李的皮蒙在马鞍上,给井岳秀做成马鞍坐骑,以解心头之恨。从此,四冷娃名扬陕北塞外。凶手伏法,大快人心,虽然解恨,但手段过于残忍,张溥恐“户县四冷娃”遭人报复,即发放路费,打发四冷娃分别秘密潜回户县故乡隐匿。

1923年,张溥在一次赴宴中遭到暗杀,子弹击中左肩胛下部,伤势严重,虽未当时伤及生命,但一年后还是死于那次枪伤,张溥罹难,卒年37岁。于右任对张溥的胆识、学识、智谋、治军严明、指挥才能、多有赏识,一题书“敢担天下事,能读古人书”。文革中张瑞奇的父亲,含泪焚毁了小心珍藏四十多年的于右任亲笔题书,孙文委任状等诸多资料,张溥生前佩剑扔于井中,如今家里唯一幸存张溥、井勿幕、张凤翙在武昌汉珠一张合影照。

张溥在任榆林镇守使期间,与陕北总督井岳秀一起,为榆林地方兴修水利、兴学建校、做了好多有益于榆林老百姓的事,深受榆林老百姓称颂,张溥罹难后,地方老百姓为其建“张公庙”,受香火祭祀拜念,张溥生前居住的公馆,被尊称为“张府”。

几年后,赵王镇和文义村张氏家族弟兄们,赴榆林搬回了张溥灵柩遗骨,在文义村“自强学校”停柩设灵堂,吊唁多日,重新安葬于祖业故土——现青年路北侧,距西余铁路以东百多米,显落村二组地方,文-革中张溥墓地遭到破坏。因张溥英年早逝,故其事迹并不鲜为人知。但其民族自强的辛亥壮举不应磨灭。让我们永远铭记家乡有一位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张溥先生,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位辛亥革命的先驱,让历史镌刻为实现共和强国的先烈,为中国梦而热血奠路者。

缅怀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张溥

左起:井勿幕,胡景翼,刘述吾,张钫,华孝康,李襄初,井岳秀

注:

华孝康 :字、三祝(1884—1946`9`18)原户县苍游镇莫寺坡人。同盟会员,西安光复,任陕西军政府北路招讨使总部参谋、后曾任陕西省参议员等职,民主人士,于右任好友。

井勿幕:字,文渊;原名,井泉,(1888·2·12--1918·10·21)陕西蒲城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西安光复,任陕西军政府北路安抚招讨使,陕西靖国军总指挥,陆军上将衔。

井岳秀:字崧生(1879.9.6--1936.2.1)陕西蒲城人。同盟会员,西安光复,任陕西军政府北路军统领,陕北镇守使,国民军86师师长,陆军中将衔。

于右任:字,诱人;原名,伯循,(1879·4·11—1964·11·10)三原人。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著名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总监察院长。

张凤翙:字,翙初(1881——1958),西安灞桥人,祖籍河南沁阳。陕西辛亥命总指挥,陕西军政府大统领,陕西都督,西北大学创办人之一。

如对文中涉及人名造成不良侵权,请与作者联系,我们将迅速删除,消除影响。知情的先烈后裔,如想建立友谊联系,作者为您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