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朕”原是百姓自稱?

“衣冠禽獸”是誇獎?

“跳槽”本是青樓語?

……

“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作用之一是作爲一種下葬工具。

古時往往用大木引棺入墓,這種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這種特殊的葬禮規格,起初適用範圍有嚴格限制,後來普通百姓也學着用起了“豐碑”,即在墳頭立起石頭。

“勞燕”最慣是“分飛”

“勞燕”代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和“辛勞”沒有半點關係。“勞”和“燕”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分飛”是“勞燕”最常見的姿態。

“七月流火”非天熱

“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七月指的是農曆七月,“火”是指恆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

祖先們早在幾千年前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會漸漸移動到夜空的西邊,是天氣將逐漸轉涼的徵兆。

“衣冠禽獸”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讚語。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

“莘莘學子”多少人

“莘莘學子”不是成語,而是組合語。“莘莘”是個疊字形容詞,表示“衆多”,“莘莘學子”意思是“衆多的學子”,在“莘莘學子”前加“一大批”、“許許多多”,或者在後面加“們”,都屬於誤用。

亂說“哇噻”傷風雅

“哇噻”同“哇塞”,“哇噻”原是閩南方言,一些人主觀地認爲“哇噻”意思跟“哇呀”、“哦喲”、“嗚呼”差不多,僅僅表示驚歎而已。實際上,“哇”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而“噻”是一個表示性行爲的動詞,是很不文雅的詞。

“呆若木雞”是大境界

“呆若木雞”最初是一個褒義詞,而非形容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癡傻發愣的樣子。該詞出自《莊子·達生篇》的一則寓言,在莊子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是愚鈍,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顯得笨拙。

“跳槽”本是青樓語

“跳槽”原專指風月場中男女另尋新歡的行爲,但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已經忘了這個詞本來的用法,“跳槽”這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大家拿來當成交換工作的習慣用語。

“朕”也曾是老百姓

“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在秦朝之前,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但自從秦始皇以來,“唯我獨尊”的統治者下令使這個詞從此和普通人無緣。

“朕”雖然是皇帝的自稱,但還是不同於“我”、“餘”等代詞,其意思更接近於“我的”。

“杏林”、“杏壇”路途遠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是中醫界的常用詞彙,人們往往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讚美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大夫。“杏壇”是指孔子講堂的地方,也泛指聚衆講學的場所。

夜色如何算“闌珊”

“闌珊”二字爲零落之意,不用於表示燈火通明、興致很高。辛棄疾寫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說元夕燈會的高潮已過,燈火零落,遊人稀疏,一回頭就看到了那個人。有些人聚會時拿“燈火闌珊”來形容聚會氣氛很好,其實是誤用。

自謙才能用“忝列”

“忝列門牆”爲謙語,意思是有愧於排列在其中。只能用於自己,不可用於別人。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使用“忝列”是在說對方不稱職,有辱於所任。

“人浮於事”本好事

“人浮於事”原爲“人浮於食”,古代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所以稱之爲“食”,“浮”指超過。

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可稱得上廉潔。古時候的“君子”寧肯讓自己能力超過俸祿,也不願俸祿超過自己的職位。

“不刊之論”不能改

“不刊之論”的“刊”字,並不是現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刪削”或“修改”。重要的文字才能稱爲“不刊之論”,指不能被刪改的文字。

起先只能用於帝王詔令、典章規條之類,後來應用漸廣,但也僅能指真理或偉論,其規格甚高、褒義強烈。

“不足爲訓”非準則

“不足爲訓”這個詞語中,“訓”不是作“教訓”解釋,而是“規範、法則”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斷定“不足爲訓”的意思爲“不能當作典範或法則”。

“負”“孚”兩字意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不負衆望”和“不孚衆望”這兩個成語經常被混用,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負”和“孚”。

“負”原意爲違背、背棄,後引申爲辜負。“孚”的意思是使信服,“不負衆望”意思是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而“不孚衆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

“凱旋”不應接“而歸”

“凱”意思是勝利,“旋”意思是歸來,而“凱旋”就是勝利歸來。既然“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那麼在前面加上“勝利”,或者在後面加上“歸來”都是畫蛇添足。

“濫觴”到底是何意?

結合文獻,“濫觴”有如下義項:1、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2、指小水;3、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4、波及,影響;5、氾濫,過分。由此可見“濫觴”含義之多,不應只侷限在一個意思裏使用。

“胴體”不等於“裸體”

“胴體”雖然有時也可以指“人的軀體”,但和“女性的裸體”卻沒有任何直接的語義關係。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裏,沒有人體美的空間,因而相關概念也少得可憐。於是“胴體”也就漸漸成了“裸體”的代名詞,但在詞源學的意義上,這明顯帶有一定的侮辱意味。

“犯而不校”是寬容

在此處,“校”意爲“計較”,“犯”是“觸犯”的意思。“犯而不校”是說受到別人的觸犯或者無禮,不去計較很多,是一種寬容的心態。

“中國”的古今差別

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律詩不叫古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以唐朝爲時間參照的一對概念。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爲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爲古體詩。近體詩大體分爲兩種,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

“萬卷”該有多少書?

形容一個人讀書很多、學識淵博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用“讀書破萬卷”,實際上萬卷書並沒有多少內容,因爲“卷”本指串起來的竹簡,古人一卷書的篇幅,只相當於現在的一章。

“仁者”爲何要“樂山”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愛之人和山一樣平靜穩定,不爲外在事物動搖,他們以仁愛待人接物,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因此說“仁者樂山”。

“五毒”原來是良藥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並非無惡不作的意思,而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藥性猛烈的藥物。《周禮·天官》說:“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裏的“五毒”是石膽、丹砂、雄黃、石、慈石,通過加工合成之後,其藥性極其酷烈,是以毒攻毒的良藥。

“登堂入室”是境界

“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廳堂、步入內室。後來人們比喻爲學問或技藝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終至高深境界。別外,把“登堂入室”當作很具體的一種動作,理解爲“從大廳進入內室”的用法也是欠妥的。

究竟何爲“平天下”

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爲,“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是和武力聯繫在一起的,和沙場有關。其實,“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更接近於一種治國之道。

“阿堵物”是啥東西?

“阿堵”,是六朝和唐時的常用語,相當於現在漢語的“這個”,後來由於《晉書·王衍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阿堵物”漸漸被作爲錢的代稱。

編輯:蕾妹兒;來源:國學小常識。

30個最易用錯的成語,你用對了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看你用對了多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