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

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

《三國演義》諸葛亮“空城計”嚇退司馬懿

這些故事中用到的樂器都是古琴

對於斫琴師唐偉星來說

古琴從來不是傳說

而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今年60歲的他

憑藉着一顆對古琴追求完美的“匠心”

全身心投入到制琴技藝中

既嚴格遵循傳統手工製作

又對古琴的外觀、內部結構及髹漆工藝加以改進

總結了一套漸趨成熟的製作流程

被評爲南岸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山一戶 一師一徒

在南岸區南山深處

隱居着一山一戶,一師一徒

一門心思繼承着傳統制琴技藝

沒假

說的正是唐偉星和他的徒弟

並且

他們製作的

是非常考驗技術的古琴

唐師傅手把手向徒弟傳授技藝

那間工作室

在距離南山抗戰遺址博物館

近800米的小路盡頭

那是一處民房改建的

白牆黑瓦

入眼一片草樹蔥蘢

屋內三間房

其中兩間工作室

一間用作木工,一間用作上漆

一間設置書房

餘下打通變成大廳

唐師傅正在爲古琴調音

好客的主人唐偉星精神矍鑠

身材健壯黝黑

但凡來客進門,便沏茶接客

他身後

可見沿牆高掛的十餘張古琴

有蕉葉式、伏羲式、神農式、落霞式等

黑漆白弦

另有香茗一壺

木雕幾處,立軸字畫各安牆邊

能感覺得出

這家主人擅制琴,擅生活

遵循傳統 創新發展

古琴製作從古至今

都是一項複雜、艱辛的工作

從選材、設計形制、挖腹試音、

配件安裝、刮灰上漆、

上弦調音到最後完工成琴

要經過200多道工序

爲確保質量

唐偉星始終遵循着手工制琴的傳統

唐師傅正在測量古琴的厚度

“製作一把好的古琴,每個環節都應是手工製作而成。”

唐偉星說起古琴製作

話語就停不下來

“斫琴的過程中,

要時刻感受木材的厚薄、材料的鬆軟,

以此來決定槽腹的深淺。”

如果力度太重挖薄了

聲音就會太空

如果沒有到位

聲音就會太實

唐師傅敲打旁聽,判斷木材的可塑性如何

“斫琴不但要有對傳統音樂審美的正確把握,

再有對古琴音色的深刻理解,

乃至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

再加上極強的動手能力

纔可以斫製出真正傳統意義上的好琴。”

爲了提高制琴手藝

唐偉星可沒少遇到難題

除了前輩口授手傳外

系統闡述古琴製作的文獻資料不多

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歷代古琴

又難以瞭解裏面的構造

使得古琴真正的製作技術

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唐偉星只能通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

對古琴的外觀、內部結構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

逐漸總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製作流程

此外

他還廣泛結交古琴名家以及古琴藝術愛好者

相互切磋研討,傳習觀摩

在傳統基礎上融入自身經驗

實現了古琴技藝的創新發展

— end —

本文由服務南岸整理出品

部分資料來源南岸報、重慶晚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