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門可以表達情緒的藝術。

2019年5月3日,我與兩位朋友同往原本溪大學舊址拍攝。他們都曾是本大的學子,來這裏拍攝或許是爲了尋找關於青春的記憶。

原本溪大學的教學樓,現在經營着一家真人CS遊樂場;樓外的場地上,是一家駕校的訓練場。我們拍攝的時候,樓里正進行着一場CS遊戲,樓外十多臺教練車在緩緩行駛。

本溪大學——這所曾經以“爲本溪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性人才”爲辦學宗旨的本溪市的一所高等學府,這個學府的畢業生們現在多數都在工作崗位上,很多還在我市各部門擔任着領導職務和專業技術人才,而承載他們的關於青春情懷的大學學堂,早已人去樓空,想找一找曾經的足跡,何其艱難!

本溪大學——你的名字竟如此響亮、大氣!

(圖片來自友人的傾情奉獻)

好在,時代在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昔日的本溪大學,早已鳳凰涅槃,與本溪冶專、本溪師專一起合併爲遼寧科技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遼寧科技學院升格爲本科學院。

而今,遼寧科技學院已成爲本大學子寄託記憶的載體。

最後,解釋一下本文的標題。在昨天的拍攝中,我看到一面黑板上的板書,字跡看起來並不久遠: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詩人王昌齡這首千古邊塞詩裏的“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不允許胡人翻過陰山山脈、國土絕不能被敵國佔領的愛國情懷。拍攝過程中,我腦海裏一直在迴盪着這首唐詩,在思考着與這首詩本意無關的一個概念——我們對待自己的文化,也應該寸土不丟,應當珍惜、應當堅守、應當傳承。

通過這樣的聯想而確定的標題,或許有些牽強,但這確實是我這組照片想要表達的情緒。

——寫在2019年5月4日,“五四”100週年

夕陽的餘暉灑在曾經令學子們驕傲的大門上

2019年4月26日,作者有幸走進遼寧科技學院,

與大學生們一起分享交流攝影藝術。

你好,春天!

——作者拍攝的遼寧科技學院(現址)的春天美景

本文受權轉載於《愛民攝影》公衆號

編輯: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談老百姓感興趣的家鄉話題

感謝您的閱讀、轉發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