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背後,是江蘇多年來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築牢糧食生產基礎,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江蘇多年來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築牢糧食生產基礎,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

原標題:《瞭望》刊發文章:工業大省力保糧食安全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即將於5月11日出版的2020年第19期《瞭望》新聞週刊刊發了記者劉亢、凌軍輝、陳剛採寫的文章《工業大省力保糧食安全》。摘要如下:

雖然更多以經濟大省、工業大省的“名片”蜚聲於外,江蘇卻保持着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地位。以全國3.8%的耕地確保了佔全國近6%人口的糧食安全。

江蘇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糧食產量多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創造了總量平衡、口糧自給、調出有餘的成績。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統計,2019年江蘇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七、平均畝產位列第四。這背後,是江蘇多年來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築牢糧食生產基礎,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

防疫情保豐收 “米袋子”有保障

春耕備耕期間,江蘇日均投入農機裝備10萬臺套以上。從無人機田間管理、機械化施肥,到“網絡備耕”“綠色通道”保農資運輸,有條不紊保障糧食生產。“夏糧豐收的基礎很好。”近期下鄉調研指導赤黴病等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說。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馬德雲說,按全省約8000萬常住人口、人均年消費800斤計算,在口糧自給的基礎上,尚有數十億斤餘糧。“按上海市場250萬噸的年銷量粗略計算,每4碗米飯中就有約1碗來自射陽。”射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以良說。

“種出好喫的大米”,是江蘇糧食生產的追求。在江蘇面積最大、糧食總產佔全省2成的鹽城,優良食味稻米佔比超過6成,專用麥規模產業化基地比例過半。

保空間強產業 築牢產糧基礎

江蘇多年來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築牢糧食生產基礎,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

確保糧食生產空間,改善農田標準,大力拓展藏糧能力。江蘇全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588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3700萬畝。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4000萬畝,佔比61%。

豐富種植模式,創新生產經營機制,不斷增加種糧效益。建湖“水稻+龍蝦”、東臺“水稻+西瓜”、鹽都“水稻+螃蟹”……江蘇各地因地制宜推廣一批綠色高效“糧食+”生產模式,以集約高效生產提升農民收益。

鼓勵土地不斷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目前,全省推廣睢寧農田託管、宿遷家庭農場集羣、崑山大戶規模經營等典型做法,50畝以上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有6萬多個,較2016年增長50%以上。

加力農技應用,推進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產業層次。江蘇綠色高效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超2200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8%,高於全國近10個百分點,主要糧食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

主動應對挑戰 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江蘇着眼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制度化的責任體系、全流程的支撐體系和全方位的動力體系。

生產任務分解下達到縣鄉、落實到作物,並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覈體系,確保種植面積和總產不少於上年……針對今年疫情考驗,江蘇嚴格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壓實落細糧食安全責任。

在寸土寸金的蘇州,工業畝均稅收多的達上百萬元,但爲保障“魚米之鄉”的糧食安全,當地扭轉了此前稻田面積下降的趨勢,穩定在百萬畝以上,糧食自給率保持在3成左右。

江蘇着力打造糧食生產全鏈條系統支撐。目前全省有植保無人機4000多臺,植保服務組織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3.2%,居全國第一;逐步聚集形成淮安、鹽城等多個大米加工產業羣,南通、徐州等多個麪粉加工產業羣。

面對種糧效益偏低等普遍挑戰,在落實中央各項補貼基礎上,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推出生態補償、地方良種補貼;爲降低糧食生產風險,全省不斷拓展糧食作物的農業保險覆蓋率,目前覆蓋約9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