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

颜之推(公元531年-约595年),字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以儒学传家的士族家庭,系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冤魂志》《集灵记》《观我生赋》等。

颜之推的祖父为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父亲为南梁咨议参军颜协。颜之推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很早就进入仕途,但后期经历坎坷,他一生经历了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个王朝,三次被俘,“三为亡国之人”,亲眼目睹了侯景之乱、西魏军攻陷江陵、隋灭陈等重大事件,多次险遭杀身之祸。他在《观我生赋》中说:“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代表作,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也是一部涉及语言学、文学、音韵、训诂、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著作,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卷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卷二:《风操》、《慕贤》;卷三:《勉学》、《文章》、《名实》、《涉务》;卷五:《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卷六:《书证》;卷七:《音辞》、《杂艺》、《终制》。该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旁涉道、佛,涵盖了从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事、求仕致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也体现了一位仁慈睿智的长者对子孙的舐犊之情。

《颜氏家训》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朝袁衷在其家训专著《庭帏杂录》中赞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清代学者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认为它“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颜之推后人颜真卿像

●《颜氏家训》(节选)

教子:威严而有慈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①,恣②其所欲,宜诫翻③奖,应诃④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⑤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摘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注释】

①运为:行为。

②恣:放纵。

③翻:反而。

④诃:同“呵”。训斥、呵斥。

⑤逮:等到。

【译文】

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有敬畏心理,言行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见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放纵,任其所为,该告诫的却夸奖,该斥责的却欣喜,等孩子长大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等到孩子骄横傲慢成为习惯时,才想到去管束制约他们,就算把他们用棍打死,也很难再树立父母的威信了。父母的愤怒导致子女的怨恨之情与日俱增,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终究会成为道德败坏之人。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①。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摘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注释】

①矜怜:怜悯,同情。

【译文】

人们都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至今,这造成的弊病太多了。那聪慧俊秀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喜爱怜惜才是。那些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本意是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会以此害了他。

治家:俭而不吝

孔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②。”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摘自《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注释】

①孙:同“逊”,恭顺。

②固:鄙陋。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会恭顺,节俭了就会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又说:“如果有人具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余下的也就不值一提了。”这样说来,那就是可以节俭而不可以吝啬了。节俭,是指合乎礼数的节省。吝啬,是指对处于穷困急难之中的人也不加救助。现在舍得施舍的人就奢侈无度,节俭的人又吝啬小气;假如能做到既施舍于他人而自己又不奢侈,勤俭节约又不吝啬,那就好了。

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宠婿,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①阿姑②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

——摘自《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注释】

①落索:冷落萧索。

②阿姑:婆婆。

【译文】

妇人的秉性,大都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宠爱女婿,则儿子的不满就由此产生;虐待儿媳,则女儿的谗言就随之而至。那么女儿不论是出嫁还是待嫁在家,都要得罪家人,这实在是当母亲的造成的。以至有谚语说:“婆婆吃饭好冷清。”这是对她的报应啊。这种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弊端,不能不警戒啊!

慕贤:与善人居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②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

——《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注释】

①款狎:款洽狎昵,交往亲密。

②操履:操守,品行。

③肆:店铺。

【译文】

人在年轻时候,精神性情都还没有定型,和那些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处,受到他们的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是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跟他们相似。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都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勉学:无过读书也

夫明《六经》①之指②,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③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④。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⑤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⑥,欲暖而惰裁衣也。

——摘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注释】

①《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②指:通“旨”,意图。

③敦厉:敦厚劝励。

④资:依靠。

⑤伎:技艺,才能。

⑥馔:食物。

【译文】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加个人的道德操行,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能够用来自谋生计。俗话说:“积有千万资财,也不如身怀小技。”各种技艺中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没有超过读书的。世人不管是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广交朋友,见多识广,但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摘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注释】

①专利:精神专注集中。

【译文】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

名实:实至名归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①周厚②,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③妍影于镜也。

——摘自《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注释】

①德艺:德行才艺。

②周厚:周洽笃厚。

③责:索取、求取。

【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就好比形体和影子的关系一样。道德高尚、才艺深厚的人,其名声一定是好的;姿容秀美的人,其影像也一定是美的。如今有一些不修身养性,却希望在世上得到好名声的人,就像容貌丑陋却想要在镜子中映出美丽影像一样。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摘自《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译文】

每个人心里的虚实真伪,都会在他的言行里表现出来,只是别人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被别人看出了真相,再巧妙的伪装也比不上拙劣的真诚,蒙受的羞辱太大了。

省事:有所不为

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①待时,爵禄不登②,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攻伐③,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喧聒④时人视听,求见发遣⑤;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摘自《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

【注释】

①蓄价:蓄养名誉和身价。

②登:升任,加封,增加。

③功伐:功劳,功勋。

④喧聒:喧嚣刺耳。

⑤发遣:派遣,差遣。

【译文】

君子应当坚守正道、增强修养,同时还要蓄养身价、名望以等待时机,就算得不到高官厚禄,也要处之泰然。要是不顾羞耻、四处求官,和别人比较才能,论说功绩,吆三喝五,怨天尤人;或哗众取宠、扰乱视听,来获取官位。就算通过这些手段最终得到了官职,自认为有能力,但是,这跟偷食物来填饱肚皮、窃衣服来保暖有什么区别呢?

王子晋①云:“佐饔得尝,佐斗得伤。”此言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

——摘自《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

【注释】

①王子晋:东周人,周灵王的儿子。

【译文】

王子晋说:“协助别人做菜可以吃到佳肴,帮人打架会受到伤害。”这话是说别人做好事都要参与,别人做坏事都要避开,不要和人结伙做不正当的事。凡是损害别人利益的事都不参与。亲友处在窘迫危难的时候,自己的财力和才力应当好不吝惜;要是有人图谋不轨,提出一些无理的请托,那不是我教你们怜悯的人。

“中央纪委监督部网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