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再看到很多媽媽說起,讓孩子好好喫飯太難,喜歡玩食物,扔食物,玩玩具,發脾氣大叫,所以今天就想着再來和大家聊一聊餐桌禮儀這個話題。小D雖說現在是個十足的小喫貨,但曾經有段時間,喫飯時一不樂意就大叫,而且只有玩玩具才願意喫飯,喫了半飽後就開始扔食物或者餐具。

小D雖說現在是個十足的小喫貨,但曾經有段時間,喫飯時一不樂意就大叫,而且只有玩玩具才願意喫飯,喫了半飽後就開始扔食物或者餐具。

這一度也讓我很頭疼,怎麼才能讓她好好喫飯呢?

當時我把這個問題和小D的餵養師分享後,她並沒有直接回答我這個問題,相反,她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餐桌禮儀”。

現在再看到很多媽媽說起,讓孩子好好喫飯太難,喜歡玩食物,扔食物,玩玩具,發脾氣大叫,所以今天就想着再來和大家聊一聊餐桌禮儀這個話題。

1

爲什麼寶寶也需要餐桌禮儀?

從寶寶開始喫輔食起就逐步引進餐桌禮儀,可以更加容易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很多時候,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思維模式,孩子還小,等她大點了再教。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像我們這一代,父母不准我們讀書時談戀愛,但恨不得一畢業就結婚。小寶寶其實就是一張白紙,在她們形成一些“壞習慣”之前引進好習慣要相對更加容易。

好的餐桌禮儀可以更好培養一個“小喫貨”。5歲的孩子還需要追在屁股後面餵飯,或者還需要喫一口玩一下玩具,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少吧。而且,通常越是這樣的孩子,對喫飯的興致越不高。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從小培養好的餐桌禮儀,讓寶寶錯誤地將“喫飯”和“得到大人關注”或者“獲得獎勵”聯繫起來了。

好的餐桌禮儀也可以讓父母有更多社交活動。很多父母有了寶寶後就減少了很多和朋友聚會的時間了,最大一個原因就是無法帶寶寶去餐廳。

寶寶總是大叫要抱。如果儘早建立餐桌禮儀,那有寶寶了也是可以正常社交生活的。

2

餐桌禮儀可以有哪些?

這麼小的寶寶,我們當然不會期望她會懂得比如喫東西不要發出聲音、不同叉子喫不同的菜等。但我們需要開始讓孩子明白一些喫飯的原則,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值得鼓勵的。

在給寶寶制定餐桌禮儀時,需要結合每個家庭的情況,也就是問問自己,哪些是我,作爲父母在意的。

比如,小D法國鄰居的一大餐桌禮儀就是喫飯時不允許穿睡衣,而這點我就覺得不是大問題(大家不要吐槽我)。

以下是我給小D目前階段制定的最基本的一些餐桌禮儀:

飯前需要洗手;

喫飯只能在餐椅上喫;喫完就是喫完了,下了餐椅就不能再喫飯了;

飯桌上不大叫,需要東西或者喫完了要下餐椅需要用手勢或者語言表達;

扔餐具是不能接受的;

喫飯時沒有玩具,手機、Ipad、電視(後三者我們家本來就不給小D)。

3

怎麼教寶寶這些餐桌禮儀?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言傳身教。

寶寶最願意模仿的人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就是我們。從寶寶開始喫輔食後,就儘量家人一起喫飯,父母做好榜樣。

喫飯前,我們一起洗手;飯桌上愉快輕聲地交談,不爭吵;要求其他人遞菜時,我們都會說“請”和“謝謝”;喫飯時要專心,不看電視,不看手機。

(一點不誇張。我以前喫飯時一定要看《康熙來了》才下飯,有了小D後,我家電視機就再也沒開過。)

這些都是在用行爲示範給小D看,喫飯應該是怎麼樣的,喫飯是件愉快的事,喫飯也是一件社交活動。

其次,餐桌禮儀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堅持。

一旦我們開始教寶寶某個餐桌禮儀,全家上下都要保持一致,堅定地執行,這樣才能不斷強化我們對寶寶的期望,讓她記得

最後,當寶寶某方面做得特別好的時候,我們需要及時肯定,正面強化。

4

各種喫飯難,如何破解?

說完基本原則後,說說一下具體案例吧。下面這些都是小D出現過的喫飯情況,看看我們是怎麼一一破解的。

情景一:喫飯大叫怎麼辦?

孩子大叫背後是有表達的需求,因此先要明白她大叫後面的原因,是餓急了?喫高興了?還是喫完了不想繼續坐了?

比如,有段時間,小D喫完了,而我們還在喫飯,她就會大叫。其實這也是好理解的,小孩子耐心有限,絕對不可能一直乖乖地待在餐椅上。

於是,我們就開始教她,如果她喫完了,她可以用手勢表達(baby sign,嬰兒手語)或者她可以指指地面,表明自己要下去。

剛開始將近一個月,她還是會出現要下來就大叫的現象,每次我就會特別平靜地看着她說,你要說什麼?你大叫,我不知道你要幹嘛?

等待幾秒,如果她沒有反應,我就會說,小D,你要下來對嗎?下來該怎麼表達啊,下(同時我會指地面),等待她模仿我這麼做了以後,我就會把她抱下來。

這樣一直堅持提醒她,現在她喫完就會自己說“All done"或者指指地面,說“下”。

情景二:喫飯時扔餐具/食物怎麼辦?

這種情況需要一分爲二看待。對於剛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她們的這種行爲我們可以適當寬容。

小寶寶剛剛接觸輔食和餐具,對於她們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東西,所以她們願意來探索,而用手摸摸,扔在地上是她們探索的一部分。

這時,父母越淡定,越不當一回事越好,慢慢地孩子自己就不會繼續了。如果家人不斷地阻止,反而強化了這個行爲。

如果孩子過了1歲這種行爲有增無減,特別是過了15個月還在繼續。那我們需要開始教寶寶,這是不正確的。

看着寶寶的眼睛,用堅定的語氣和她說,食物是用來喫的,我們不扔。看着眼睛,是確保寶寶在聽我們說話,語氣堅定,是讓寶寶明白我們不喜歡這樣的做法。

如果寶寶的行爲仍然繼續,可以把寶寶抱下餐椅,告訴她,食物是用來喫的,因爲你一直在扔食物,所以你這頓飯就不能喫了。肚子餓也要等到下一頓了。(也就是小小的自然結果懲罰)。

這樣的懲罰不建議輕易進行,但如果孩子反覆出現這類行爲問題,是可以嘗試的,前提就是全家要一致,不要過了一會奶奶偷偷去給他喫零食,這樣就起不到效果了。

情景三:喫飯要玩玩 具怎麼辦?

小D由於之前喝奶喫飯並不順利,剛開始我有點“慣”她,只要肯喫東西,要什麼就給什麼,結果就養成了喫飯一定要拿着一個她喜歡的玩具。

到了她1歲左右,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就下定決心要改正。這真的是一場漫長的戰役啊!所以還是回到我開頭的觀點,一開始建立好習慣比後來戒除壞習慣要容易得多啊。

1、保證寶寶在飯點是餓的:這個是大前提,特別一歲以後,一日三餐就該規律了,控制零食。如果寶寶不餓卻強迫她坐在餐椅上喫飯,那勢必她會要玩玩具啊、耍脾氣啊,出現各種情況。

2、提前提醒:每次喫飯前10分鐘左右,我就會開始和正在玩玩具的小D說,還有10分鐘,我們要喫飯了哦。這裏對寶寶說的10分鐘其實是個虛指,關鍵是給她一個準備過程,而不是像以前,一到飯點就把她一抱放上餐椅,也不管她是否和玩具正玩的興致盎然。這樣的預熱準備會讓她有更好的過渡。

3、餐桌上多交流:我發現小D之所以要在餐桌上玩玩具很多時候是出於無聊,喫的差不多了,大人還在喫飯沒人和她交流,那她自然想玩玩具。基於這點,我在喫飯時會有意識和她多交流,談論食物:

“你今天喫的是什麼啊?西蘭花!”

“西蘭花是綠色的。”

“西蘭花好喫嗎?好~喫~”

這樣的交流引導小D更多地關注食物,和我們交流,而不再只記得玩具。同時,也順便在幫助小D進行語言啓蒙。

4、鼓勵自我進食:另外一招也是特別有效的就是引進手指食物,鼓勵寶寶自主進食。當寶寶雙手忙於自己喂自己時,她們就會喫的更加專注,而不是想着要玩玩具。

小D戒玩具花了大概快2個多月的時間,很漫長的過程,但我自己覺得還是值得的。如今的她,自己喫飯,每次都喫得很專心,津津有味。她喫飯的時候我也有時間自己喫飯,一個人帶娃這點很重要的不是嗎?

沒有小D之前,我一直覺得餐桌禮儀是高高在上的,有了孩子後,我發現其實禮儀這個詞語,離我們很近。

當我思考對小D的要求是什麼,寫下這些餐桌禮儀時,我發現這其實也是對我自己的要求。歸根到底,育兒的本質就是育己,和大家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