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记者:林佳艺 本文为贵州交通广播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包谷,哄饱肚皮不赚钱”,这是绿化乡农民们原来爱唱的顺口溜,也是绿化乡原来土地严重石漠化的真实写照。

11月15日上午,本台记者跟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媒体采访团,赴“毕节试验区设立30周年成就”采访活动,来到黔西县绿化乡石板村,村民们正在果园里剪脆红李枝条。

“按去年的收入来算,我家里共15亩田,一年一亩能达到一万多块钱,这个收入大家都还是很满意的。相比以前种的玉米和烤烟来说,确实要好多了,以前可以说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48岁的彭德志一边给脆红李冬剪,一边心满意足地接受记者的采访。据了解,今年彭德志家里的15亩脆红李已经进入初产阶段,挂果多、果子甜,通过电商和本地销售,一年能赚10来万

如今的绿化乡一改石漠化的现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反复实践,坚持以发展富硒脆红李为主打猕猴桃、辣椒为辅的绿色生态农业,通过“绿化”理念有效治理石漠化,终于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经济兴乡富民的致富之路。

2015年,在返乡创业人士彭勇的带领下,绿化乡石板村的村民试种了1000亩“脆红李”,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养护和栽培,试种的“脆红李”长势良好,给种植农户及周边群众带来了希望。彭勇告诉记者:“今年我50岁了,我的下半生也就是以这个脆红李为主,做这些就是想让这个产业带动咱们的乡亲富起来。”

今年,在石桐社区(石板村)的脆红李种植基地上,成功地举办了“黔西县首届富硒脆红李采摘节”,贫困户陈兴福、彭祥福就在当中得到了实惠,他们说:“比起以前栽玉米不晓得翻了多少翻了,以前我们俩收入都是种包谷,收入不高,村里面动员种植脆红李之后,我们也跟着种,今年是盛产期,只卖脆红李就增收了十来万,贫困户帽子甩掉了不说,我们的日子更是越过越红火了”。

有了石板村种植脆红李改善石漠化地貌的成功经验后,绿化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乡发展富硒脆红李为主打,猕猴桃、辣椒为辅的绿色生态农业,把石漠化治理扩展到周边的四方井村、湾箐村、大海子村、小海子村,2018 年全乡种植了脆红李 1.5 万亩

近年来,绿化乡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真正为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生态扶贫的绿色、创新、发展之路,把红红的脆红李做成了脱贫快、长发展、后劲强的绿色产业,收货了生态红利,成功地为群众建成了绿色发展的“经果”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