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熱播劇《清平樂》的開播,我們也對中國自古以仁孝治天下的說法有了初步瞭解,明白孝道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也是古人推崇至今的理念。對於中國父母來說,子女是否孝順是自己一生教育成敗的標準,若是孩子沒有感恩之心,父母就面臨老無所依的困境,也就代表這自己爲人父母的失敗。

看到這,很多家長或許會感到委屈,孩子六歲以後就在接受外界的影響,爲何要把責任都歸咎到家長身上呢?這自然是因爲父母是監護人,法律上屬於責任方。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然品行非常重要,何況有些類型的家長註定養不出孝順娃,將來老無所依也怪不得別人,大家要警醒,別讓自己成爲其中之一。

過度嬌寵孩子的家長

著名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對此我深以爲然,早先的熱播劇《都挺好》中,就出現了一個敗家孩子蘇明成,同樣環境長大的,哥哥優越妹妹出色,唯獨一個從小被母親寵壞的他卻一事無成,還有家暴傾向,讓人無語。

而蘇明成就是被過度嬌寵的孩子,因爲從小長大順風順水佔據着家裏最好的資源,所以認爲一切都理所當然是自己的。這種情況會出現在每一個對孩子過度嬌寵的家庭中,“衆星拱月”的後果就是:“月亮”認爲被愛是理所當然,不會對父母存在絲毫感恩心理,性格一旦定型,父母就很難從孩子那裏得到感恩,因爲身份不對等。

對孩子過度嚴苛的家長

很多家長看到前一條會出現逆反心理,認爲既然不能慣着,那我嚴苛點總沒錯了吧?會產生這種想法的家長相當叛逆,自己本身還是孩子,所以纔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

中華文明中反覆強調“中庸”的重要性,卻被大衆無視,殊不知“中庸”便是把握分寸的重要制衡點。孩子嬌寵會不知感恩,但若過度苛待,一定會遭到反抗。說白了,人類的天性是趨利避害,貪圖舒適,一旦孩子從小被過度嚴格的家長裹挾,就會出現嚴重的叛逆思想,甚至會在長大後選擇逃離原生家庭,別說盡孝了,怕是人都見不着。

有暴力傾向的家長

這裏說的並非棍棒底下出孝子,畢竟家庭暴力並不只針對家長和孩子,還包括夫妻之間。前文中說過,孩子天生擅長趨利避害,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父母感情怎麼樣,是否出現過暴力行爲,都會影響着孩子的未來。

如果家長本身有暴力行爲,孩子就會因爲自身的無能爲力而陷入對原生家庭的厭惡中,長大後選擇遠離,不再回來,而父母的養老指望自然就落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