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书要抢着读才香么?》

  我们总说的一句玩笑话

  “饭要抢着吃,书要借着看!”

  上世纪90年代之前

  “阅读”还比较“奢侈”

  想看本书

  得找朋友借、跟别的同学“抢”

  如今电子产品普及了

  可以时时阅读、处处阅读

  但是,我们真的读了么?

  “我看到一个学生朋友圈的留言,他说以前看到这么多好书,都很激动,(如今)越来越不激动了,这么多书我能看几本?去年攒下的书单,我今年还没看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宁做客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特别策划系列访谈节目《委员读书》时,以自己的学生为例,表达了对人们阅读状况的担忧。

  △刘宁

  刘宁委员所言,很多人也有同感。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层出不穷的现代阅读方式让人难以选择,海量的资源任凭我们去汲取。但是选择多了,眼就花了,心也浮了。“觉得(获取)这个东西很容易,就难免浮光掠影,阅读就没有那么专注了。”

  “我们小的时候,得到(一本)书和现在相比还是要困难得多的多……书经常是借来看的,人家借你的书不可能永远放在你这里,你就要在人家规定的时间里面赶快还回去,才能保证下一次人家还能借给你。” 刘宁委员用了一个词形容自己借到书那一刻的感受:如饥似渴。

  借书读、接力读,在那个年代的读书人中很常见。要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争分夺秒获取书中的信息,这让曾经的阅读效率极高并且需要很强的专注性。

  有人认为,现在阅读之所以变得“寡味”,主要是因为书太多了、得到也太容易了、网络阅读更方便了。真的是这样么?在刘宁看来,这个锅不能甩给新型阅读媒介,也不能甩给资源丰富的网络,归根结底时因为人的心不静、沉不下去,才让阅读失去了曾经的光彩。

  新阅读模式虽然不是让读书专注性变低的根本原因,但是刘宁委员却指出了阅读模式多样化所带来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阅读危机。“(现在)我们在文字的阅读的时候,过多地嵌入了图像、视频……那么实际上会限制学生对于文字的感悟。”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先生这句对《红楼梦》的评价大概点出了文字感悟的力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书本、文字具象化,看似更便于理解,但实际上很可能会将文字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扼杀掉。因此在谈到新型阅读方式时,刘宁委员秉承着一个原则: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罢,关键是不要限制住了自己的想象力。

  策划:李木元

  统筹:宋宝刚

  主持:易欣

  文案:孙歌

  摄像:汪凯 满达呼

  后期:周通 党京涛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