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原創視頻——《書要搶着讀才香麼?》

  我們總說的一句玩笑話

  “飯要搶着喫,書要藉着看!”

  上世紀90年代之前

  “閱讀”還比較“奢侈”

  想看本書

  得找朋友借、跟別的同學“搶”

  如今電子產品普及了

  可以時時閱讀、處處閱讀

  但是,我們真的讀了麼?

  “我看到一個學生朋友圈的留言,他說以前看到這麼多好書,都很激動,(如今)越來越不激動了,這麼多書我能看幾本?去年攢下的書單,我今年還沒看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劉寧做客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特別策劃系列訪談節目《委員讀書》時,以自己的學生爲例,表達了對人們閱讀狀況的擔憂。

  △劉寧

  劉寧委員所言,很多人也有同感。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層出不窮的現代閱讀方式讓人難以選擇,海量的資源任憑我們去汲取。但是選擇多了,眼就花了,心也浮了。“覺得(獲取)這個東西很容易,就難免浮光掠影,閱讀就沒有那麼專注了。”

  “我們小的時候,得到(一本)書和現在相比還是要困難得多的多……書經常是借來看的,人家借你的書不可能永遠放在你這裏,你就要在人家規定的時間裏面趕快還回去,才能保證下一次人家還能借給你。” 劉寧委員用了一個詞形容自己借到書那一刻的感受:如飢似渴。

  借書讀、接力讀,在那個年代的讀書人中很常見。要在規定時間內讀完,爭分奪秒獲取書中的信息,這讓曾經的閱讀效率極高並且需要很強的專注性。

  有人認爲,現在閱讀之所以變得“寡味”,主要是因爲書太多了、得到也太容易了、網絡閱讀更方便了。真的是這樣麼?在劉寧看來,這個鍋不能甩給新型閱讀媒介,也不能甩給資源豐富的網絡,歸根結底時因爲人的心不靜、沉不下去,才讓閱讀失去了曾經的光彩。

  新閱讀模式雖然不是讓讀書專注性變低的根本原因,但是劉寧委員卻指出了閱讀模式多樣化所帶來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引發更大的閱讀危機。“(現在)我們在文字的閱讀的時候,過多地嵌入了圖像、視頻……那麼實際上會限制學生對於文字的感悟。”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魯迅先生這句對《紅樓夢》的評價大概點出了文字感悟的力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將書本、文字具象化,看似更便於理解,但實際上很可能會將文字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扼殺掉。因此在談到新型閱讀方式時,劉寧委員秉承着一個原則:紙質書也好,電子書也罷,關鍵是不要限制住了自己的想象力。

  策劃:李木元

  統籌:宋寶剛

  主持:易欣

  文案:孫歌

  攝像:汪凱 滿達呼

  後期:周通 黨京濤

  編輯:莫愁

  審覈:周佳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