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無疑是水磨石的“流行年”

  

  Pinterest 揭示今年收藏帶有“水磨石”標籤的圖片數增長了316%。無論是在手機殼、杯子、桌椅,還是餐廳或酒店,你都能發現它的蹤跡。

  2018年圖片分享網站Pinterest推出的“Pinterest 100”趨勢指南中,指出“水磨石”從天花板、門廊地面到任何東西幾近無處不在。

  在馬拉喀什的Yves Saint Laurent博物館,建築用當地的赤陶土、混凝土與大地色水磨石修築而成。法國建築設計工作室Studio KO設計。

  北京APM購物中心裏的BLUFISH(布魚)餐廳亦以水磨石打造地面與吧檯,與夢幻屋頂相得益彰。SODA建築事務所設計。

  在我們早前拜訪杭州設計師陳飛波的家裏,入口處的水磨石牆面搭配地面的銅色勾邊、與壁櫃的黃銅面板組合非常融洽。

  其實或許你早就擁有了一件水磨石產品,或是逛街時掏出手機拍下一張水磨石地面。

  你還會和朋友們回憶道:小時候教室裏的地板、小時候家裏的洗手檯就是用水磨石做的。就像《安邸AD》曾在北京三里屯外交公寓裏拍攝大片,水磨石成爲這座建於1970年代的建築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水磨石地面保養完好,如今看來懷舊感濃郁。因澆築方便、並能有效利用廢棄材料,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水磨石逐漸被廣泛用於中國的學校、醫院及機關單位。

  《安邸AD》曾在北京三里屯的外交公寓拍攝大片,這座建於1970年代的建築便是早年以水磨石打造建築地面、樓梯的代表。

  15-16世紀在威尼斯拋光水磨石地板的工人 我們如今的“水磨石”(Terazzo)一詞源於那個時期。

  伴隨大理石的廣泛應用,水磨石在20世紀末逐漸淡出中國公衆的視野。但是,當時在國外卻也曾歷經了一小段回溫——它搖身一變,成爲時髦時裝店的愛寵。

  當它成爲時裝店的祕密武器

  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三宅一生(Issey Miyake)、ESPRIT的店鋪裏能發現過去看似低調的水磨石大變模樣,變得多姿多彩。

  ESPRIT 科隆店,1987,EttoreSottsass設計。Sottsass是意大利現代設計影響力最深遠的設計師之一,如果你瞭解“孟菲斯”這場影響深遠的意大利設計運動,他就是老大。

  三宅一生店,倉俁史朗(Shiro Kuramata)設計。倉俁史朗曾與“孟菲斯”時期數位意大利設計師合作廣泛,與Sottsass是工作夥伴亦是朋友,而他更將水磨石用到了極致。

  三宅一生甚至推出過一款限量版香水紀念早逝的倉俁史朗(Shiro Kuramata),玻璃瓶身也是設計師早年設計的,而包裝正來自倉俁史朗打造的水磨石圖案。

  關於1980年代水磨石回潮的歷史,我們可以單闢一篇來講,今日先不展開。總之,水磨石正因可以自由選擇材料——碎石、玻璃碎片、金屬等等材料都能攪拌混合,而擁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表現力豐富。這也難怪那些火眼金睛的設計師們意識到它的魅力,讓它在時髦地大放異彩。

  “水磨石好看,但更要好用”

  那麼,近年水磨石怎麼又回溫了呢?有不少媒體說,“水磨石再度流行起來都賴Max Lamb!”2014年,MaxLamb爲聞名的水磨石材料品牌Dzek設計的兩款水磨石亮相米蘭國際傢俱展。其中的石頭碩大、富有張力,儼然如數塊大理石碎片澆築在一起,與過去水磨石混合碎粒材料的方式完全不同。一時間,人們也意識到它新的可能性。

  Lamb爲Dzek設計的水磨石材料與傢俱亮相2014年米蘭國際傢俱展,也許有人會立馬想到草間彌生的作品,但這完全是兩回事。

  Lamb爲Dzek共設計了黑、白兩種版本的大理石材料,並以此開拓了一組衛浴、傢俱系列。

  Max Lamb爲Dzek設計的Marmoreal水磨石材料混合了4種典型的意大利大理石。與多數水磨石製作方式不同的是,Lamb先將4種大理石研磨成沙粒接近粉狀、再混合成新的高密度大理石塊,最終通過一種聚醚樹脂混合它們。最終這種水磨石包含了95%的大理石成分以及5%的聚醚樹脂以起膠黏作用。因此相比多數水磨石,Lamb這種基於大理石而生的水磨石,高密度,毛細孔極其小,不易滲髒或被染色。

  爲Dzek設計的水磨石材料,將4種意大利典型的大理石研磨接近粉狀、再混合成新的大理石作爲主要材料,最終材料非常緻密。

  另一款爲Dzek設計的水磨石則是黑色版本,也由此開拓了一組衛浴傢俱。

  所以,水磨石不僅是爲了好看,不妨說是否“好用”“耐用”更重要。Lamb做到了。而歸根結底,也是因爲他是一位喜歡親力親爲、自己研究與實驗材料的“動手狂”。經常跑去採石場或是在工廠住上一個禮拜,只爲通過親手接觸,瞭解材料的形成、處理方法與變化過程…

  一家被水磨石“佔領”的店

  藏在香港海港城

  Valextra香港海港城全新精品店,Max Lamb設計

  如果你最近去香港海港城,會發現一家店幾乎都被水磨石鋪滿——從展示架、櫃子到四面的牆,甚至是入口處的圓形支柱都是水磨石。店鋪中心的展示櫃寬度近2米,桌面爲一整塊無拼接的水磨石材料,厚重無比。這是意大利包袋品牌Valextra在香港海港城全新開設的精品店,背後設計師便是Max Lamb,他又一次挑戰了難度。

  Valextra海港城精品店內中心也掛有Barrisol的軟膜吊頂嵌有隱形射燈,點亮店內空間,光線柔和。

  這次的水磨石材料是由上海附近一家工廠製作的。“他們製造的水平非常厲害”,Lamb點評道。有趣的是,這裏面混合的大理石材料來自意大利、中國兩地,也合乎了Valextra意在融合中國與意大利文化的初衷。

  Lamb也結合水磨石打造傢俱,可滿足客人休憩或陳列物品。另外店內亦有幾件黑色“墩子”,出自Lamb之手。

  “我在觀察海港城周邊時,發現整個商場幾乎都被大理石鋪滿——它凝結了20世紀末大理石在東方的流行,在我眼裏這是一種‘亞洲特色’。因此我想到使用水磨石。此外,水磨石的一大特色是‘混合’,也能呼應這個意大利品牌來到中國香港、希望融合中國與意大利文化的想法。”

  Max Lamb先是在Google map上“逛”了一趟海港城,發現商場內從地面到牆體遍佈大理石。因爲常住倫敦,“需要照料孩子”,Max Lamb經常通過Google Map對外地項目進行實地調研。

  “作爲設計師,我爲什麼喜歡水磨石呢?因爲它是完全由自己‘發明’的!這就像自釀啤酒一樣,自己選材料、調配方、最終看它澆築而成,成爲實實在在的東西,能用來蓋房子、做成傢俱……就像木頭誕生於大自然,而水磨石是誕生於你的雙手。這種造物的感覺,令我興奮。”

  在正式開業前,Max Lamb也來到Valextra店內,擺對傢俱的位置、處理材料加蠟……一刻都沒停下來。

  也是因此,他反感那些因爲水磨石流行而盲目跟風創作的行爲。“我不喜歡人們因爲它成爲一種流行,而不斷複製它的形式,卻忽略了一個項目真正的需求。有人曾問過我,能不能把水磨石圖案的高清圖片發給他,我想告訴那些人,他們錯過了水磨石最過癮、有趣的部分——誕生的過程。人們如果只留意它的表面與視覺感受,只是一味地複製圖案,這種材料便丟失了它的靈魂與精髓。”

  這片純淨的水磨石宛如純粹的背景,也襯托了Valextra豐富百變的包袋。

  Valextra香港海港城精品店:

  九龍尖沙咀廣東道25號海港城港威商場地下G311-A店

  互動時間

  

  水磨石令人想起童年、它多姿多彩、獨一無二……

  如果在家中使用,你最希望把它用在哪個空間呢?

  你也喜歡水磨石的話,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原因吧!

  文字、編輯 / MurielXu

  肖像攝影 / Alan Cheung

  圖片來自 Valextra、MaxLamb、Shiro Kuramata Archive、wikipedia

  更多MAX LAMB專訪

  請期待《安邸AD》2019年1月刊

  推薦閱讀

  看完Valextra香港店,來聽聽隈研吾又是怎麼打造米蘭店

  不用逃離北上廣,他們專門在都市裏造“森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