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一名網格員正在採集商店信息。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通訊員 朱裕光 攝

近日,“構建‘一平臺三工程’科學市場監管體系——東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實踐”項目獲選“中國法治政府獎”。該獎項由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發起設立,是國內首個由學術機構設立的獎項,旨在客觀公正評價、推廣各級政府在建設法治政府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營商環境既是生產力,又是競爭力,由過去追求優惠政策“窪地”,轉爲打造公平營商環境的“高地”,已經成爲共識。近年來,東莞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通過“先照後證”、註冊資本認繳、全國首創集羣註冊、“住所信息+負面清單”登記管理等改革,爲市場主體解決了“出生障礙”。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市場主體由商改前的54.3萬戶增加到目前的112.7萬戶,其中企業49萬戶。

去年以來,東莞在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一平臺”的基礎上,接入智慧監管、協同監管和信用監管“三工程”建設,不斷推動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向縱深發展。在放活、放寬准入後,市場主體數量激增,新型業態層出不窮,如何通過事中事後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促進優勝劣汰,成爲東莞在“商改3.0時代”之後努力解答的問題。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郭文君 龔名揚

策劃:郭文君

智慧監管▶▶ 近萬名網格員充實市場監管隊伍

10月22日一早,和平時一樣,道滘鎮昌平村“智網工程”網格員賴玉沛打開手機上的“我是網格員”APP簽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商改監管業務提醒:商事主體5間……”根據APP上的提醒,他開始了對幾間新開張店鋪的經營信息和許可證辦理情況的檢查。“你們要及時去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在一家新開的餐飲店裏,賴玉沛細心地提醒店主後,遞上了一張辦理指南。

東莞市商事制度改革使得市場主體數量激增,給經濟帶來了巨大活力,但“先照後證”之後,基層市場監管人員數量無法得到相應增長,監管工作面臨持續增長的挑戰和壓力。以厚街鎮爲例,實施商改以來,該鎮的市場主體由2.7萬戶激增至5.7萬戶,而分局編制的工作人員僅有32人。

從去年12月以來,東莞推出智慧監管工程,推動市場監管與社會服務管理“智網工程”深度融合,發揮全市2958個基礎網格近萬名“智網工程”網格員加入了市場監管的隊伍。像賴玉沛一樣,網格員們每天根據手機APP推送的任務,完成網格內“4+2”職責,具體包括市場主體登記地址信息覈查、開業經營情況覈查、許可辦理情況覈查、無證照經營線索巡查以及督促年報、亮照經營。

厚街鎮網格管理中心主任林偉權介紹,網格員對各類企業、“三小”等經營場所的商改後續監管、清無等工作,按照“信息採集—日常巡檢—信息反饋—隱患先行處置—問題線索移交”的流程開展日常工作。對經多次複查督促未落實的商改後續監管問題或無證照問題,上報經社區聯合整治仍無法處理的,上報鎮“智網工程”指揮調度中心審覈後分派至各職能部門跟蹤處理。

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網格員隊伍覈查市場主體信息29萬戶,已反饋信息27.9萬戶,指導市場主體年報17.28萬戶,登記上報無證照經營線索3.11萬條,引導市場主體年報17.28萬戶。“智網工程”網格員的加入,充分發揮了他們一線“哨兵”“偵察兵”的作用,將大量問題隱患化解在萌芽階段,大大減輕了部門後續監管壓力。

協同監管▶▶市場監管與基層社會治理互補

在厚街鎮東方興業城,保安隊長田四財和4名保安隊員多了一重身份——厚街工業城網格的“共治網格員”。東方興業城是一家木材專業市場,佔地面積788畝,共有超過600名商戶。每天,田四財和同事在市場內巡邏值勤的同時,要完成“共治網格員”的巡檢任務,包括商戶是否亮照經營、消防是否達標、是否存在“三小”場所住人等情況,檢查結果直接錄入手機APP,不合格的情況拍照上傳,監管部門隨時掌握。

“‘共治網格’推出之前,我們網格員每個月只能抽查30家商戶,有了‘共治網格員’的參與,每個月可以對所有商戶都進行一次巡檢,監管力度大大加強。”厚街工業城工作站綜管辦主任林燦輝說。在東方興業城不遠處擁有800家商戶的東莞世界鞋業總部基地,也採用了“共治網格”的管理方式。

2017年開始,厚街鎮率先在全市推出的專業市場“共治網格”建設探索,將市場物管方的力量引入到市場監管的工作中來,由物管方按照相關要求開展市場內商戶和從業人員的信息採集、日常巡檢,以及一般性隱患的先行處置,目前全鎮已有10個專業市場採取了這一管理方式。此舉也得到了商戶們的認可。田四財說,商戶們對東方興業城的歸屬感越來越強,最明顯的就是商鋪投訴少了,監管力量夠了,店鋪租售更旺了。

依託“智網工程”信息系統,東莞其他鎮街也陸續以專業市場、集貿市場爲試點,按照“黨政統籌、部門指導,社區協同、物業自治”的協同共治原則,將部分市場監管事項委託給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隊伍的社會單位履行,實施網格共治管理。一大批基層監管力量,部門、社區、企業以及各類社會主體在“一張網”中分工合作,強化了市場監管與基層社會治理等工作的優勢互補。

“引入企業、協會等多元治理主體,讓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市場監管體系建構、共同治理社會公共事務、共同分享機制創新及市場規範管理成果,有效破解了監管力量不足、監管難度加大、缺乏有效監管機制、‘治亂循環’困境等監管困局,大幅提升了監管效能。”東莞市工商局副調研員張志雲這樣總結這一探索的樣本意義。

監管方式▶▶ 從“等人上門”到“出門找人”

在構建“一平臺三工程”體系的過程中,東莞首先成立了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統籌協調小組來系統設計監管體系,依託省市共建的商改基地先行落地試點措施,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研究智庫,對研究關鍵問題評估改革措施,打造了“一平臺三工程”中的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

通過智慧監管和協同監管填補監管力量不足問題後,東莞又利用自主開發協同監管信息化系統,將涉及行政許可的主體信息以及網格員登記上報的無證照線索,通過系統智能推送給有關單位,各部門自動認領、限期辦結、結果共享、全程跟蹤,痕跡化管理。有效地解決了各職能部門因職能交叉不清、步調不一致造成的“辦照容易辦證難”“准入不準營”等問題。

每天一上班,東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虎門分局藥械股副股長劉倩怡都要登錄東莞市協同監管信息化系統,查看系統推送的企業工商登記信息,通過電話或現場覈實督促企業辦理相關的許可照。“系統規定辦結時限是要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首次反饋,各職能部門的辦事進程在系統上一目瞭然,我們也受到其他部門的監督。”劉倩怡說,“我們以前是‘等人敲門’辦許可,現在變成‘出門找人’辦許可。”

暨南大學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王賢彬認爲,在事中事後監管上,東莞由單個部門監管向多部門協同監管轉變,由審批監管向信用監管轉變,由撒網式巡查監管向信息化精準監管轉變,形成時間、空間、人員上的“乘數效應”,使得有限的監管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張志雲介紹,接下來東莞還將拓展“一平臺三工程”市場監管體系外延和內涵,持續打造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探索融入大數據手段,推進智慧監管和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完善“互聯網+網格化+大數據”監管方式,打造“一平臺三工程”升級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