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來的3000億年”

上週,我的外祖母不幸去世。

這是我自記事以來經歷過的第一次親密親屬去世,這也是我從未感受過的生命歷程。

外祖母去世的時候93歲,算是高齡。她年老之後,身體並沒有什麼疾病,直到去世前幾天,還一直都能自己穿衣做飯散步,不需要家人的特別陪伴和照護。

在醫院ICU的時候,老人也只是感覺到胸悶氣短,沒有其他特別的不適。醫院的診斷結果是多臟器的自然老化衰竭,並無特別好的治療手段。我們探視老人的時候,老人神志清醒,還和我們噓寒問暖了幾句。

治療手段挽留不住時光,老人最後還是在睡夢中去世。

這算是喜喪,親人們的遺憾、留戀與緬懷多於悲痛。當時一衆表親感慨,如果我們老的時候,能有這種健康程度,也算是榮幸了。

只不過,以我們的所見所聞,多數老人可能都沒有這種待遇。

泰德•菲什曼(Ted C. Fishman)在他的著作《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沖擊》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據說古羅馬人的平均壽命是25歲,到了1900年,全球平均壽命也只是提高到了30歲。

而在今天,全球人口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是64歲。

如果我們將這段時間預期壽命增加的年數加總起來,以增加的平均壽命乘以67億人口,今天人類集體要比一個世紀前多享有2500億年的生命。

泰德•菲什曼的書出版於2006年,他引用全球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的數據早已過時。當今全球人均壽命延長速度之快可能連作者本人都料想不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年中發佈的最新數據,全球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2歲。

按照泰德•菲什曼的算法,使用最新的數據,人類集體要比一個世紀前多3000億年的壽命。

這3000億年既是現代文明的榮耀,也是人類和地球生態的負擔。

長壽的肉體是生命的孤單?

沒有人會抗拒長壽。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在憂慮長壽時承受的病痛與毫無尊嚴。

網上有一種說法,人類在長期的自然進化中,各種臟器的“最佳使用期”並沒有設計到七八十年那麼長,大自然自己都沒想到,人類這種體質並不出奇的靈長目動物竟然擁有70多歲的平均壽命……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肉體進化更爲徹底的大型貓科動物,平均壽命也只是二十多年。在哺乳動物裏,人類的平均壽命之長首屈一指。

所以人在年老的時候,人還活着,但是各種臟器都已經開始老化(比如牙齒的脫落),並帶來各種病痛。

換句話說,人類的壽命是被豐裕的物質水平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硬生生拉長的。

上面的說法從嚴密的生命科學角度來說可能並不可靠,但是長壽所伴隨的病痛客觀存在。

想體驗一下觸手可及的焦慮感?不妨將身體變化與年齡作一個時間軸吧。

30歲之後:基礎代謝變慢;肌肉的質量與強度下降,更容易拉傷;大腦功能開始下降。

40歲之後:容易感覺到疲倦;關節更容易受傷;因爲骨萎縮,身高可能會變矮;有人已經謝頂,有人開始白髮;淋巴系統功能退化,出現浮腫;脂肪大量堆積,女性出現漣漪狀橘皮組織,男性脂肪則堆積到脖子與腹部。

50歲之後: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更容易骨折;更多的關節病痛;牙齦開始後縮,更容易蛀牙;肌肉和無脂肪組織極難增加;嗅覺與味覺開始鈍化;開始骨質疏鬆;開始忘東忘西。

60歲之後:開始擔心自己的心臟;如果是男性,前列腺將繼續肥大,夜尿頻繁;皮膚顯得很薄,無法保溼;喪失了一定的調節體溫的能力,更容易感覺到寒冷和中暑;逐漸喪失聽覺;走路速度變慢。

70歲之後:各種遺忘;控制排泄的能力降低;逐漸喪失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力。

80歲之後,如果還活着,各種疾病就會紛紛找上門來;皮下脂肪流失,皮膚變薄、下垂、容易淤青。

90歲之後,這時候反而不用擔心什麼了,能活到這個年紀的人都是“天賦異稟”,他們反倒可能比小自己一二十歲的人更加健康。

老齡健康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上面提到的內容絕不止危言聳聽。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發布《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2016)》,管中窺豹,裏面列舉的一些統計數據可以告訴我們老齡之後健康問題是多麼大的一個挑戰(以下人羣,如無特殊說明,指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羣)。

在非傳染病方面,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爲66.9%(2012年);

糖尿病的總患病率爲19.6%(2012年);

老年人自我報告的心肌梗塞的患病率爲1.3%(2010年);

在中國,有7550萬人存在視力受損(佔全球視力受損人口的26.5%),其中大部分爲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12年)。

關節炎的患病率爲25%(2012)。

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病率爲15.5%(2010)。

患有聽力受損29%(2009年)。

“輕度認知受損”的患病率爲12.7%(2011年)。

農村老年人尿失禁的患病率爲33.4%(2009年)。

阿爾茨海默氏病的年齡別患病率在60歲~64歲年齡組爲0.5%,85歲~89歲組的患病率爲18%,95歲及以上組的患病率則上升至48%(2010年)。

……

不妨打開計算器算一下,按照這個比例,上面這些病症你全都巧妙避開的概率有多大?

這份報告中還指出,到了2050年,我國預計有1.105億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人照護的依賴型人口,其中有6600萬(60%)至少爲60歲。

我們不拜金,我們只想要舒適的晚年

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作爲基礎,如果整天被病痛折磨,如果退休後的那點養老金全消耗在看病就醫上,那還談何生活質量。

那不叫生活,只能叫勉強活着。

同時,萬一生活不能自理,也將給親人帶來煩惱和痛苦。繁重瑣碎的照護工作會使很多家庭照護人員出現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會明顯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

往大了說,照護工作還將妨礙年輕人的事業,影響經濟發展,削弱國家競爭力。

同時,由於我國的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比較薄弱,尚未像日本那樣發展出非常細分、周密的養老服務業,也暫時沒有全國範圍內普及的照護保險,這爲我們的老年生活增加了更多的隱患。

那怎麼辦?

WHO在報告中提供的另一組統計數據很有意思。

雖然健康和長壽有着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確實存在那麼一撥人,他們天天抽菸喝酒不運動,還能活到百歲高齡。

但是,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人類對於自己的健康、壽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把控的。

WHO的這份報告給出了一份統計數據:就55歲以上男性而言,高學歷者比低學歷者的期望壽命高20%;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的期望壽命高37%;輕體力勞動者比重體力勞動者的期望壽命高27%;家庭收入和資產較高者比家庭收入較低者的期望壽命高30%。女性也存在類似的規律。

從這一點上來看,除了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時刻保持自律之外,我們還應提倡終身學習,提倡規劃理財。

這樣,提高生活品質、個人品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有機會讓自己更健康、更長壽。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話養老】如果日本開放移民,你願意去嗎?

 助力養老,戳“閱讀原文”瞭解天弘安康頤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