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史故事丨金庸笔下的康熙英明神武 为何雍正却被写得心机险恶?

《清史故事》107

我们知道,金庸先生笔下的大多数武侠小说,都有着明确的历史年代背景。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都被金庸信手拈来,写入了作品之中。

金庸的作品里面,有好几部都是以清朝作为小说的历史背景。而清朝的几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在金庸的塑造之下,都成为了小说中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

金庸小说创作的一座高峰,是其封笔之作《鹿鼎记》。如果说韦小宝是金庸笔下最不靠谱的男主角,那么康熙则是其中最完美的男二号。

在《鹿鼎记》中,年仅10多岁的康熙皇帝,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非凡才能。从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以及后来一举歼灭天地会,每一场仗都打得非常漂亮,成为整个故事中最后的大赢家。

可惜的是,康熙这种男二顶着主角光环的运气,不是人人都有。同样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在金庸的笔下,远没有康熙那么英明神武,反而被刻画成一个心机险恶,刻薄寡恩的人。

比如在《书剑恩仇录》中,雍正为了和兄弟争夺皇位,不惜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与陈家的儿子交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雍正以女换子,乾隆为汉人所生的八卦故事,在清朝早就开始流传了,并不是金庸的独创。但一个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描写,却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和态度。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即便有一些缺点,但总体来看,仍不失为一位明君。为何金庸似乎并不喜欢这位皇帝呢?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永远也没有办法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有一种猜测,这或许与雍正朝的一桩著名的文字狱——查嗣庭案有关。

金庸本名为查良镛,是清朝时浙江海宁查氏的后人。金庸的先祖,与查嗣庭是堂兄弟的关系。相传查嗣庭在江西当主考官时,给考生们出了一道题目,叫做“维民所止”。而“维止”二字,恰似“雍正”无头,因此被人扣上大不敬的罪名,最终落得被满门抄斩的下场。

上面这种说法,乃是乡间传言,有许多细节失真。雍正杀查嗣庭的理由,确实有考试出题一条,但考题并非“维民所止”,而是“君犹腹心,臣犹肱股”,说他没有把皇帝形容为元首,是对皇帝的不尊敬。

除了考试试题之外,雍正还把查嗣庭写的日记,也当作了给他定罪的证据。比如康熙去世时,查嗣庭在日记中有康熙腹疾大发,狼狈不堪等语;以及每次遇到雍正朝会或者祭奠,查嗣庭老是说当天的天气很不好。

莫说雍正这种先抄家,后定罪的方式在程序上是否合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这几条罪状,也明显是欲加之罪,明着要查嗣庭死,才硬在鸡蛋里挑骨头。

查嗣庭之所以罹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是雍正的舅舅隆科多举荐的人。雍正夺嫡时,隆科多为他出了很大的力气,但同时也知晓了雍正太多秘密。因此雍正站稳脚跟后,迅速料理了舅舅隆科多,同时也害怕查嗣庭知晓内情,故找理由将查嗣庭灭口。

查嗣庭在狱中自尽后,其家人也被株连,但好在株连的范围没有扩大,没有连累到金庸祖上的这一脉。我们回过头来看,雍正朝的查嗣庭一案,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冤狱。所以如果金庸因为这件事,在感情上不喜雍正皇帝,也就不难理解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