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史故事丨金庸筆下的康熙英明神武 爲何雍正卻被寫得心機險惡?

《清史故事》107

我們知道,金庸先生筆下的大多數武俠小說,都有着明確的歷史年代背景。許多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都被金庸信手拈來,寫入了作品之中。

金庸的作品裏面,有好幾部都是以清朝作爲小說的歷史背景。而清朝的幾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在金庸的塑造之下,都成爲了小說中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

金庸小說創作的一座高峯,是其封筆之作《鹿鼎記》。如果說韋小寶是金庸筆下最不靠譜的男主角,那麼康熙則是其中最完美的男二號。

在《鹿鼎記》中,年僅10多歲的康熙皇帝,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非凡才能。從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以及後來一舉殲滅天地會,每一場仗都打得非常漂亮,成爲整個故事中最後的大贏家。

可惜的是,康熙這種男二頂着主角光環的運氣,不是人人都有。同樣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在金庸的筆下,遠沒有康熙那麼英明神武,反而被刻畫成一個心機險惡,刻薄寡恩的人。

比如在《書劍恩仇錄》中,雍正爲了和兄弟爭奪皇位,不惜把自己剛出生的女兒與陳家的兒子交換,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當然,雍正以女換子,乾隆爲漢人所生的八卦故事,在清朝早就開始流傳了,並不是金庸的獨創。但一個作者對小說人物的刻畫描寫,卻也反映了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感情和態度。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即便有一些缺點,但總體來看,仍不失爲一位明君。爲何金庸似乎並不喜歡這位皇帝呢?

對於上面這個問題,我們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得到正確的答案,但是有一種猜測,這或許與雍正朝的一樁著名的文字獄——查嗣庭案有關。

金庸本名爲查良鏞,是清朝時浙江海寧查氏的後人。金庸的先祖,與查嗣庭是堂兄弟的關係。相傳查嗣庭在江西當主考官時,給考生們出了一道題目,叫做“維民所止”。而“維止”二字,恰似“雍正”無頭,因此被人扣上大不敬的罪名,最終落得被滿門抄斬的下場。

上面這種說法,乃是鄉間傳言,有許多細節失真。雍正殺查嗣庭的理由,確實有考試出題一條,但考題並非“維民所止”,而是“君猶腹心,臣猶肱股”,說他沒有把皇帝形容爲元首,是對皇帝的不尊敬。

除了考試試題之外,雍正還把查嗣庭寫的日記,也當作了給他定罪的證據。比如康熙去世時,查嗣庭在日記中有康熙腹疾大發,狼狽不堪等語;以及每次遇到雍正朝會或者祭奠,查嗣庭老是說當天的天氣很不好。

莫說雍正這種先抄家,後定罪的方式在程序上是否合法,就是前面提到的這幾條罪狀,也明顯是欲加之罪,明着要查嗣庭死,才硬在雞蛋裏挑骨頭。

查嗣庭之所以罹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是雍正的舅舅隆科多舉薦的人。雍正奪嫡時,隆科多爲他出了很大的力氣,但同時也知曉了雍正太多祕密。因此雍正站穩腳跟後,迅速料理了舅舅隆科多,同時也害怕查嗣庭知曉內情,故找理由將查嗣庭滅口。

查嗣庭在獄中自盡後,其家人也被株連,但好在株連的範圍沒有擴大,沒有連累到金庸祖上的這一脈。我們回過頭來看,雍正朝的查嗣庭一案,是一樁不折不扣的冤獄。所以如果金庸因爲這件事,在感情上不喜雍正皇帝,也就不難理解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