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作者:蒲鴻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金庸的武俠大歷史世界始於《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又以中原高手擊殺契丹武士的雁門關大戰爲起點。

金庸筆下,雁門關大戰,也就是喬峯出生後一年的武林之爭,緣起於希望復興燕國的慕容家族散佈的一則陰謀。本文通過吊史鉤沉,指出慕容家族在這次事件中被冤枉和黑化的可能性很大,實際上內中的政治原因可能十分複雜。

(注:本文通過復原史料,提出北宋政府在雁門關一戰中可能存在的間接動機,也即北宋政府與江南巨賈慕容家族千絲萬縷的聯繫。與金庸的武俠觀不同,本文提出另一種可能,北宋政府利用慕容家族的情報網系統,通過民間中原武林之手,來延緩和阻止遼國的軍事入侵行動。)

幽都血戰

十幾年後,河北節度使何成鉅還對幽都的那場血戰記憶猶新。那時,他還只是一名管着四百軍士的部將。幽都陌生的街道上,軍馬雜沓,塵土飛揚,刺破晴空的鳴鏑讓漢人軍隊膽寒。

鳴鏑

它的聲音尖利清脆,由一種帶有哨孔、鼓鼓的箭頭髮出。這是契丹人發起攻擊的信號。何成鉅的部隊已經攻至遼國腹地,他們與契丹軍隊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但鎩羽而歸,一敗塗地。弟兄們死傷大半,何成鉅使出渾身解數,靠着自幼習來的太祖長拳,才從亂軍中殺出一條血路,逃回百里開外宋軍駐紮的瓦橋關。

此時,瓦橋關的官軍也開始大面積潰敗,宋太宗趙光義身負箭傷,躺在驢車上倉皇出逃。這是979年太宗北伐的一幕。何成鉅帶領的先頭部隊,和遼軍激戰高粱河,大致今天北京西直門一帶。再沒有宋朝軍隊如此深入遼國的腹地。他們更多是沿拒馬河一線,展開了遼宋近一百五十年的對峙。

北伐失敗

意味着宋將長久面臨沒有天險

且單獨對抗遼國的境地

對中原武林來說,979年的幽州血戰是一個分水嶺。有唐以來,長年割據戰爭,讓中原武士要麼寄身於各藩鎮軍閥,要麼藏身寺院。太平興國北伐的失敗反而解放了這些武林中人。宋太宗繼承祖訓,削藩弱兵,但北方軍力的匱乏,讓他不得不尋找民間武林的支持。

雍熙二年(986年),太宗明詔天下創置佛寺,需先請得政府配額。這一舉動把天下佛寺納入政府控制範圍。在另一方面,他大力發展佛教。本來建隆初年,太祖已經規定,佛寺已廢,不得再興,但北伐的潰敗,讓太宗產生空虛的挫敗感,他需要在羸弱的軍隊系統之外尋找危險的平衡。少林,成了他可以倚賴的力量。自會昌法難後,這支力量在接下來一百年間一點點往幽州、太原匯聚。

在丐幫還未成熟的11世紀初,少林開始崛起,以五臺山、嵩山爲中心的武林重鎮破土重生。

在宋與遼之間的幽雲十六州和山西地區

在近百年的戰亂中

崛起了大量地方武裝團體

在這條寬闊的戰略緩衝帶上

爭取他們的支持頗爲重要

另一支奠定北方武林世界格局的力量,由何成鉅完成。端拱元年(988年),經過近十年的苦心經營,何成鉅升任河北節度使,輾轉河北沿邊州郡。何成鉅知道自己的命是撿回來的。在幽州巷戰擊殺數名契丹軍士後,何成鉅完全迷失了方向。因爲不識地形,他帶領的先頭部隊幾乎全軍覆亡。後來,在一位漢民帶領下,他僥倖逃了回來。

此後二十年,何成鉅一直忙於招募邊勇,繪山川形勝,刺探北方動靜,作爲與契丹人對峙的籌碼。這也是太宗、真宗二帝倚重他,予以他重任的原因。鹹平元年(998年),宋遼交戰,雄州,也就是今天的雄安一帶,設置機宜司,專掌邊境軍要機密,成爲北宋政府建立的第一座諜報機構。

在何成鉅去世的那一年,河北沿境如逶迤的棋子,已經形成雄州、霸州、保州、滄州等佈設嚴密的諜報網絡,綿延東西路。在此後幾百年的武林裏,間諜行爲始終爲江湖不齒,但它的確構成了隱祕的政府力量,左右着武林世界。鮮爲人知的是,它直接掀起了1045年雁門關血戰的腥風血雨。即便半個世紀後,已經進入北宋最高決策中樞的包拯,在雄州停留時,仍然對何成鉅建立的嚴密系統讚歎有加。

慕容復國:江南的暗網

有很長一段時間,慕容博把自己囚閉在姑蘇家宅的地窖裏。他的心情跌到了谷底。1045年雁門關外的血肉橫飛讓他徹夜難眠。他難以咀嚼自己的心情,有沮喪,也有恐懼,可能還有懺悔。在中原武林問他尋仇的那段日子裏,他接受了他的宿命:生來他就該是一個惡人,是陰謀家。

招牌微笑

慕容博從刺事人手裏拿到的線報是,遼國將在重陽節派出高手,大舉襲擊少林寺,奪取武林寶典。慕容博確信這次線報準確無誤,因爲他從多個線人手裏拿到了幾乎同樣的消息。

朝廷消息人士向他透露的一封奏摺,更讓他肯定了自己的情報能力。這是來自毫無私心、即將進入權力中樞的監察御史包拯的一份密奏。年初,包拯作爲正旦使入遼賀歲,密切觀察遼國的異動。他察覺到在西京(今山西大同)、析津府(今北京),遼朝添營置寨,召集兵馬,兵甲食糧,集聚不少,意圖疏不可測。

我能看走眼麼

這則消息震動朝野。入春後,河北沿境的各州縣已經開始進入戰備狀態。朝廷分批疏散邊民,也抽調了更多中央禁軍入邊加強城防。慕容博龐大的情報系統讓他得到了更爲確切的消息。雄州的刺事人報信,契丹一路將遣蔚州、應州、武州、朔州等僧人來五臺山出家,刺探邊事;另一路將由遼朝第一高手於重陽節襲擊少林寺,爲首的是遼周皇后屬珊大帳的親軍總教頭,蕭遠山。

大遼一等一高手

慕容博沒有理由、也沒有動機無端散佈假線報,老謀深算的他更不會把燕國復興押寶在雁門關一役。慕容家族的興衰讓慕容博知道,想要慕容一脈香火興盛,只能親近漢人朝廷,即便他內心是不願意的。

從慕容龍城在蘇州建立參合莊園開始,慕容家族吸納各地流民俠士,還控制了姑蘇地區的絲綢產業和太湖漁業,成爲顯赫一時的地方巨賈。手握巨資的慕容家族展現了翻雲覆雨、長袖善舞的卓越能力,他們同時買通各地江湖幫會,打通自上而下的政府關節,收買地方官員。

在11世紀中葉,慕容家族的崛起更得益於他們用龐大的資金,買通遼國、北宋全境,建立起一個以江南爲據點的龐大情報系統。

還是能看清歷史進程的

在北宋政府諜報機構陷於廢弛的時期,慕容家族便開始了崛起。寶元二年(1040年),北宋與西夏爲時三年的戰爭開始。澶淵之盟後,北宋朝野上下諱言軍事,何成鉅苦心經營數十年的情報系統幾乎崩潰。

在與西夏元昊叛軍的戰爭中,宋軍的情報工作十分糟糕,喫了大虧。隨着戰爭進展,遼國也倒打一耙,趁北宋窮於應付,妄圖背棄盟約,提出收回關南地區的要求。幸虧由慕容家族支撐,密佈在河北沿邊的諜報系統在對遼國的行動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戰果。雄州的光輝再次閃現。這也是北宋政府信任和默許扶持慕容家族的根本原因。

大宋雙拳難敵四手

慶曆四年(1044年)的宋夏和議並沒有消除中原人對遼國軍事入侵的猜想。戰爭的疑雲已經籠罩河北、河東,中原武林異常活躍。他們緊繃着弦,開始變得嗜血,無比敏感,他們的情緒裏夾雜着恐懼、亢奮和緊張。1045年的雁門關一戰,是觸發這根弦的引子,更何況,這一消息來自具有巨大聲望和官府背景的慕容家族。

雁門關

事後證明,慕容博的消息十分可靠。九年後,1054年,契丹還是發起了對五臺山的大規模滲透行動。爲何遼國推遲了九年才發動這次對五臺山寺院的偷襲?是雁門關一戰延遲了這個計劃嗎?我們不得而知。但在武林正史上,隱姓埋名的慕容博化名燕龍淵,他喬裝僧人潛入少林寺。在那裏,他曾與同樣潛入藏經閣偷錄武功祕笈的黑衣人三度交手。這黑衣人,正是被中原武林認爲已在雁門關墜崖身亡的遼朝第一高手,屬珊大帳親軍總教頭,蕭遠山。

1045,江湖的誕生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中原百姓要喫重陽糕,要登高,插茱萸。過了邊境,卻是另一番景象。契丹人會在草原生火,圍着帳篷,生拌圍獵打來的鹿舌和兔肝。當然,他們都會在這一天喝菊花酒,都有故人思念。

汪劍通的這個重陽節是沒法過了。早早提前了半個月,他率衆人從雄州出發,沿着拒馬河一路向西,往雁門關奔去。三十多年後,汪劍通屢屢回想起他們路上的情景,拒馬河蜿蜒在遼宋邊境,往北去,就是塞外,雄關漫道。已然是戰備狀態的時節,一路卻分外寂靜。他們的路途出乎意料的順利,汪劍通有時總覺得稀薄的空氣裏,總有一雙眼睛盯着他們衆人,但不容細想。

汪劍通是丐幫第五代幫主。他肩負着復興整個丐幫的使命。這些從五代開始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流民,拿着打狗棒,衣衫襤褸,在北宋興盛的城市裏慢慢抱成一團。11世紀初葉,丐幫崛起。之後在漫長的宋遼對峙中,這些落魄的乞丐擔負起民族大義,一直暗助政府軍隊抗禦外敵。

堅定的站在人民羣衆一邊

與他們同行的是少林寺掌門人玄慈方丈。1045年,少林已成爲北方武林的核心。汪劍通的丐幫與少林聯合,一同執行將震動整個中原的任務,對彼此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耀。這次行動在歷史上奠定了北方武林世界“少林-丐幫”不可動搖的江湖地位。

一同跟隨的都是來自中原各路一等一的高手。在雁門關伏擊中,他們剛開始取得神速的勝利,用暗器和刀劍,盡數擊殺十九名身手不凡的契丹武士。但隨後,他們見證了塞北遼國絕世高手令人駭怖的武功。

沒有人能證明這次雁門關之戰,誰是全局通喫的贏家。被江湖詬病的慕容博,好像並沒有挑起遼宋的全面戰爭。他是最大的輸家,因爲他給到的就是明確的情報,卻落了一世罵名。

往事不堪回首

契丹高手蕭遠山,本只是想去丈人家喝喝重陽酒,卻以慘烈的方式痛失愛妻。在某一瞬間,他確實想以跳崖的方式結束這個悲劇,但他的武功太高強了,以致於墜崖後,他還能準確地將自己滿週歲的孩子拋給中原武林。他知道他不會死,當蕭遠山萬念俱灰後,他便專心於完成遼朝教給他的任務。潛入少林,隱姓埋名,並致力消滅當年雁門關的一切見證者。

可能北宋政府勉強贏了,他們用中原武林的力量阻止了遼國可能引發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宋遼修好又延續了幾十年。隨着武林世界紛爭迭起,這場本來驚天地泣鬼神的高手對決,也漸漸湮沒在風塵裏,成爲江湖恩怨情仇裏被好事人偶爾提起的一樁往事。

這場疲憊也狼狽的血戰,唯一永世閃耀的是那些不能磨滅的人性光輝。當契丹高手將自己的嬰孩拋到汪劍通腹上,這位已經目睹慘烈戰鬥的丐幫幫主沒有辱沒俠士的使命。他收養了這個孩子,並取名爲,喬峯。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