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文化礼堂建设以来,金华市克服各种困难,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与社会资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初步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建、管、用、育”之道,在县级层面形成了婺城“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模式、义乌基于“一项制度,两个方面,三支力量”的“1+2+3”模式等地方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近六年来,文化礼堂不仅建成了“乡村客厅”、“非遗基地”、“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更是在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培育了不少典型,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金华经验”和“金华方案”,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权威媒体的关注。

目前,全市建成的文化礼堂已超过1400家,无论是总量还是五星级文化礼堂保有量,在全省均处在前列。根据《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18—2022年)》,今年七月在浦江召开的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以及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的重大举措,要坚持效果导向,彰显文化礼堂的生活化、本土化特质,争取“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对照已有实践与目标任务,金华文化礼堂建设可以明确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零到一的奠基阶段(2013-2014年)、边建设边发展的扩面提质阶段(2015-2017年)、提档升级和以新标准新要求加快建设发展的提质扩面阶段(2018-2020年)和全面质量建设阶段(2021年-)。对处于提质扩面阶段的金华文化礼堂建设而言,关键的问题显然在于以市内外已有的经验教训为镜鉴的基础上,一方面以文化礼堂的星级建设为抓手,重点关注“管、用、育”问题,以组织化和制度化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四星级、五星级文化礼堂的占比,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治理振兴的需求;另一方面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推进文化礼堂“建”的普及工作。

暑假期间,笔者根据金华市委宣传部和浙江师范大学共建马院项目《文化礼堂助推乡村振兴研究》的要求,在理论文献和宣传报道收集分析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了多支队伍在东阳南马镇、义乌佛堂镇、永康石柱镇、金东源东乡、婺城安地镇、兰溪芝堰镇等地开展了调研。从调查的初步分析结果看,一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重点发力。

第一,建设规划上,加强统筹力度,优化顶层设计。虽然市本级、以及各市县区的职能部门在相关工作方面已有了基本的协调机制,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一是蜻蜓点水、重视程度不足,文化礼堂建设未充分融入文化强县、文旅融合等规划与政策文件;二是公共服务下乡过程中,既存在职能部门不够重视的现象,也存在随意搭车转嫁责任与成本等问题。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输送不均等,部分村的村民表示职能部门有偏向,存在重点村供给有余而普通村供给不足的抱怨。文化礼堂建设,既是事业,也可以发展为产业;既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也是乡村自治的着力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优化文化礼堂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自觉将文化礼堂作为相关工作推进的基层支点和发展平台,并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要求,完善“准入清单”,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严禁以服务下沉和属地管理等名义转移管理责任。

第二,资金拔付上,明确权责边界,优化财政支出。调查普遍发现,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及相关服务方面,苦乐不均,部分乡村“等”“靠”“要”现象较为严重。有鉴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财经纪律加强、公共服务支出增加、文化礼堂建设任务加重等约束,应进一步明确文化礼堂各方面建设工作中的政府责任,特别是其中的财政支出责任。建议首先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公平和普惠为原则,以人口为基数或以“村级基数+人口基数”等方法,确立面向所有行政村的一致支出标准。其次,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品创建、文化品牌创建和公共文化演出输送等方面多采用财政奖补与公共服务采购方式,发挥杠杆作用。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既要考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筹资方式的创新,也要积极谋划可能与之伴生的村级债务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传播推广上,加强技术支持,优化服务通道。尽管文化礼堂的信息不时见之于报道,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尚未全面发力。在地市层面,杭州、嘉兴和温州的工作富有成效。“杭州掌上文化礼堂”下设“文化礼堂”“礼堂精彩”和“双十佳”一级栏目;“嘉兴文化礼堂”设立“掌上礼堂”“互动点单”和“微党课”三个一级栏目;“温州文化礼堂”则设立“微网站”和“点单平台”两个一级栏目。这些公众号不仅实现了文化礼堂信息的动态播报扩大了影响力,而且推进了文化点单服务的整合与信息化,值得借鉴学习。在县一级层面,全市仅有义乌与兰溪建有微信公众号。其中,处于活跃状态的仅有义乌一家。鉴于微信公众号建设所需的人力与物力投入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普遍设有冠名为“**文化”的公众号,建议根据党政结构改革的精神要求,加强党政部门间在相关业务方面的整合力度,在“**文化”公众号中有机纳入“文化礼堂”栏目,并开展相应的信息播报与公共服务工作。条件相对成熟后,可考虑引入点单服务项目的村民评价系统。通过信息公开助推各方明确文化礼堂良好活动、政务良好服务的标准,引领和倒逼推进文化礼堂各项工作。在村级层面,要充分发挥村级微信群的作用,加强文化礼堂各项工作在村民中的传播和认同,提升凝聚力和参与度。

第四,管理培育上,加强组织工作,优化治理能力。在文化礼堂建设、管理、使用等过程中的村民参与不足,是不少村庄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调研结果看,文化礼堂工作薄弱的村庄,大多是经济薄弱的村庄,且是党组织较为薄弱的村庄。而文化礼堂工作推进好的村庄,则刚好相反。因此,加强乡村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文化礼堂创建与发展,依然是组织工作的重心所在。

加强文化礼堂的内部治理水平与外部支持体系建设。根据《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的要求,强化管理员队伍、文体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成立文化礼堂理事会,实现从“常开门、有人管、有活动”到“开好门、管好、用好”的转变,稳步提升村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水平,稳步提升文化礼堂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针对文化礼堂建设与管理的资金需求,建议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率先成立文化礼堂基金会,逐步向全域行政村推广;以慈善组织身份注册成立县级和地市级的基金会,在充分利用慈善组织捐赠可进行税收抵扣优势、积极开发企业与乡贤的捐赠资源的同时,推动文化礼堂资金使用与管理活动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建设。再次,综合村级文化礼堂理事会、文化礼堂基金会和文化艺术团队及研究机构,成立县市级的文化礼堂发展联合会,以民间的方式进一步开展经验交流、人员培训、节目创作展演和发展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推动村村间、乡村与城市社区间、县区间等的“文化走亲”工作,鼓励文化类、社区服务类、涉农类、健康类等社会组织与文化礼堂结对、定期开展活动。

第五,作用发挥上,立足乡村振兴,开放空间供给。文化礼堂不仅是乡村历史、公共文化的展示空间、村民日常文体活动的公共空间,更应该成为乡村各类人才孵化器、各类项目的孵化器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平台。只有进一步将其视为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文化礼堂才能确立自己的经济功能,告别输血机制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并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大的力量。一方面,乡村旅游条件较好的村庄,文化礼堂应有机纳入产品展示、文化表演和场地服务;另一方面,可开辟串点成线的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形成区域互动,共同放大文化礼堂发展效应。为此,建议开放疗休养市场,设立基于文化礼堂的疗休养路线,为“和美乡村”建设直接注入消费动力。

针对文化礼堂活动空间不足问题,一是借鉴永康塘里村的做法,实现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有机结合,积极盘活各类闲置资源;二是推动功能空间的优化。准备创建文化礼堂的村庄,在设置上尽可能考虑活动空间的多功能化,如会议室特别是大型会议室的设置,就要预先考虑桌椅的可活动和可折叠等。已建成的文化礼堂,要允许或鼓励各村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调整功能空间。例如,乡村图书室,一方面可根据数字化阅读的趋势,变革送图书下乡的方式,通过开放wifi和端口在礼堂内推动电子阅读;另一方面可根据新需求改造为多功能空间,在书香背景中方便村民及客户开展活动。另外,受部分县市行政村合并的影响,文化礼堂建设既要在事前加强空间布局意识,更要在实际操作中推进乡村融合工作。

依靠顶层设计和村庄创新的结合、党政主导和村民主体的结合,金华的文化礼堂建设走上了全省前列。站在新的时点展望未来,金华的文化礼堂建设既有机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仍需群策群力、不断创新、联通内外,进一步挖掘文化礼堂的传承功能、服务功能、治理功能和发展功能,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澎湃的动力。

(郭金喜,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杨雪萍,义乌市委党校、浙江义乌干部学院,高级讲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