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14日,记者随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毕节试验区设立30周年成就”实地采访团深入毕节市黔西县、织金县、七星关区、赫章县实地采访。在第一站黔西县采访中,记者走访了永燊乡干井村和花溪乡沙坝村,这里的刺梨、猕猴桃、桃李、养蜂等产业蓬勃发展,引领村民致富脱贫奔小康。

永燊乡干井村贫困群众给刺梨修枝施肥

    值得交流的是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2014年以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动员各方力量,集聚攻坚资源,精准发力,尽锐出战,全力攻克脱贫攻坚战,确保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一人。经过多年,特别是最近4年攻坚奋战,全乡摆脱了曾经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吃穿简陋,交通闭塞,到处茅草房的困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1.73%下降到2017年的2.049%,于2018年与黔西县一道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脱贫验收。

据悉,花溪乡属黔西县13个贫困乡镇之一,距黔西县城43.5公里。全乡国土面积81.96平方公里,总人口6118户224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2万人。全乡生态富饶,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1.3%。有漆树、杜仲、五倍子、野生天麻等经济林木和野生中药材;有獐麝、穿山甲、画眉、野鸡等珍稀宝贵动物;有黑箐沟、化陇河石笋、洱海河谷、大将点兵等自然景点;有煤、铁、硫、银、锰等十余种矿种,地下煤炭储量2.9亿吨,可采量为1.2亿吨,有煤炭企业5家;“花溪牛肉粉”“花溪羊肉粉”远近闻名。

到2017年末,全乡已累计脱贫人口1035户4392人(其中:2014年脱贫110户543人,2015年脱贫93户473人,2016年脱贫168户785人,2017年脱贫664户2591人),未脱贫人口减少到92户4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049%,比2016年末的15.26%降低13.2个百分点,比2015年的19.30%降低17.2个百分点,比2014年的21.73%降低19.7个百分点,这是花溪乡巧用“九抓九保障”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着力抓强党的领导,保障基层一线脱贫攻坚战斗力。一是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以民主集中决策为统领,建立党委牵头抓总负总责、支部具体落实负实责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落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一好双强”的标准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在全乡原有党总支、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10个,在小组上(产业上)建立党支部41个,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抓扶贫工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农村知识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士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全力提升基层组织引领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的能力。2014年以来,全乡共计发展年轻党员45名。三是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向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建立支部和党员“三项清单”,强化整改落实,坚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四是建强脱贫攻坚指挥机构。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指挥长的乡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全乡脱贫攻坚形势,调度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各村(社区)成立以驻村领导为大队长的脱贫攻坚大队,负责研究处理脱贫攻坚有关事宜,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同时,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对在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一律快查严惩,确保工作“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成效”。五是扎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结合乡情实际,县、乡两级共下派党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133名,按照“1+N”模式结对帮扶全乡1127户贫困户,并将两级帮扶干部同培训、同考核、同管理,确保干部做到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真正发挥尖兵作用。

建档立卡脱贫户

(二)着力抓好扶贫扶志扶智工作,保障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起来。以绵绵用力、久久为攻的精神,建立“1套班子+10户中心户+100户群众”的网格化包保和以小组为单元分片包保服务机制,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1个,落实讲习员100余人,认真开展政策大学习、大宣讲活动。依托主题宣讲、小组会、院坝会等方式,大力宣讲党的惠民政策,详细了解群众需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清脱贫攻坚的思想、政策、思路和方法,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17年以来,共开展讲习话动406场次。针对懒惰、酗酒的贫困群众,采取“带出去参观学习+返乡动员培训”的模式,加强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发展条件有效改善。2014年以来,全乡共计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5个、小水窖19口;完成通村路、通组路、组组通建设201公里、连户路和院坝硬化5507户21.1万平方米;治理灌溉沟渠2.1公里,实施小土地整治项目2个;完善通讯设施建设,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310套;完成太阳能路灯安装512盏,修建垃圾池108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桶2100个,新建生态广场1个、灯光球场1个、农村文体广场5个;完成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安装变压器5台;新建投用敬老院1个;完成棚户区综合改造项目和集镇“白改黑”项目100户,实施“贵州民居”改造71户。

院落一角夜幕降临时

(四)着力抓好产业就业扶贫,保障贫困家庭快速稳定增收。一是增强产业扶贫覆盖面。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理念,建立乡级平台公司和10个“村社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群众组织起来发展长期增收产业。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工程,引导456户贫困户申报“特惠贷”资金共计2047.4万元发展增收产业。探索实施贫困户“5个2”产业发展工程(户均种植2亩经果林、2亩蔬菜、养殖2头基础母牛、养殖2头猪、养殖2群蜜蜂),有效推进贫困群众快速、稳定、持续增收。2014年以来,全乡10个村(社区)共计实施退耕还林16152亩,其中经果林14474亩、新增巩退生态林2182亩,新增巩退2682,封山育林19000亩,行道树种植11000株;大力实施贫困户到户产业项目,养殖蜜蜂2000群、养鸡10万羽、养牛(基础母牛)545头、养猪2415头、蔬菜种植6000亩。二是加大就业扶贫基数。建立乡级劳务公司和村级劳务合作社,引导贫困家庭5422人外出务工,煤矿企业务工875人,开发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岗位195个,195户贫困家庭实现了户均1人就近就业,其中护寨保洁就业110人、综治协理员20人、专业护路就业17人、护林就业37人、护校就业7人、临聘人员4人。

(五)着力抓好危房改造,保障农村家庭安全住房全覆盖。对全乡群众住房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针对住房存在安全隐患或无房的问题,全力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确保全面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实施危改以来,全乡共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2047户(C级危房改造253户、D级危房改造1794户),其中实施贫困群众危房改造156户(C级危房改造69户、D级危房改造67户)。同时,对农村旧房开展全面整治工作,共计完成旧房整治474栋,安全住房53户。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和旧房整治,全乡群众居住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六)着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保障农村困难家庭持续发展。为切实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等地区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国家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根据县的统一安排部署,对全乡群众开展全面走访排查,精准锁定搬迁对象,按照县城集中安置的方式,2014年-2017年共计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84户347人、易地扶贫搬迁199户922人,同步建立健全搬迁户档案资料并落实产业和就业全覆盖,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夜晚采访团在脱贫户家采访

(七)着力抓好教育扶贫,保障农村家庭子女就学全覆盖。一是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完善教育软硬件设施、设备,在原有9所小学(教学点)、1所初级中学的基础上,新建中心幼儿园1所、中学塑胶运动场1个、选址迁建小学1所、改扩建山村幼儿园8所,实施学校附属工程6个,补充义务教育阶段青年教师25名、学前教育教师2名,全乡师生比达1:16。全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辍学。截至目前,全乡小学入学率达99.2%,中学入学率达95.1%。二是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贫困寄宿生小学1000元/生/年和中学1250元/生/年的教育资助政策落实、营养午餐提质升级等工作,大力实施贫困家庭子女“雨露计划”项目;认真排查乡域内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中(中职)、大专(高职)、本科学校的有关情况,引导贫困户按程序及时办理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教育资助,共计完成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584人次,符合条件学生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

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医师签约公示

(八)着力抓好健康扶贫,保障农村家庭人口就医全覆盖。全力完善乡级卫生院就医条件,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所,维修村卫生室7所,并按要求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并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一步提升群众就近就医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强化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全力动员群众按年度缴纳医保费用,截至目前,全乡在家新农合参保率为100%,贫困人口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同时,对贫困群众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四重医疗”保障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就医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有效遏止群众因病致贫和已脱贫群众因病返贫。2014年以来,全乡涉及合医报销12021人次,共计兑现合医报销资金1141余万元。

(九)着力抓好综合保障性扶贫,保障兜底群众实现脱贫。认真落实《贵州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在政策、对象、标准、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水平,将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017年调增到3528元,对887人(其中整户享受低保人口为234户609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51户53人,其中五保贫困户30户32人,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低保贫困户和兜底群众稳步实现脱贫出列。

据了解,花溪乡继续在党中央、贵州省委、毕节市委、黔西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迎难而上,依托生态禀赋优势,按照“农旅一体”发展思路,打好“生态康养之乡”“旅游休闲户外基地”两张名片,以“改良一棵核桃、管好一棵李子、种好一棵刺梨、养好一桶蜂、发展一批林下经济”“五个一”工程为发展主线,扎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力为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做好花溪样本,稳步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花溪新篇章。

来源:贵州党建云

编辑:李庆亚

审核:罗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