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強取是君主的好感與信任,掠奪的是善臣的名聲與利益。如果君臣都按禮法處理,應該是天下太平,但是不管是君主還是臣子都做了庸人,違反了規定,破壞了關係,突破了底線,侵佔了利益,最後結果就是國破人亡。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一章 同異

這一篇的標題很直接很暴力,僅用三個字就概括不法之臣之爲。奸:陰險,虛僞,狡詐。劫:強取,掠奪。弒:封建時代稱臣殺君、子殺父母。奸爲策略與陰謀,劫爲方法和方式,弒爲行動和手段。好像,歷朝歷代的不法之臣都逃不過這三個字。中國人大多數的智慧都用來了“位子”上,就個體而言是解決生存的問題,因爲朝堂險惡,一不小心就會丟掉位子,丟掉了位子相當於種子離開了土壤,生命即將結束。在韓非子看來,沒有永遠的君主,也沒有永遠的臣子,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韓非子能做的就是讓他所倡導的君臣秩序能夠穩定下來,成爲制度與法制,誰當君主他纔不在意,這就是學派創始人的高度與氣度,不拘於眼前的國家與君主。

君主與臣子是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統一於國家的行政體系內,但從慾望的人性來說又是對立的,君防臣,臣弒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規律與規則是先天存在的,只是因爲庸人的干擾,纔會有這麼多的事。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庸人,都是不守規律與規則的人。仔細想想是不是?真正做到好自爲之,獨善其身是何其的難呀,在這個花花世界裏,慾望那麼強,誘惑那麼多,不隨波逐流太難了。

我曾說過社會法律與規則首先是規定關係的,其次是劃定界線的,第三是明確利益的。比如古代的禮法,就嚴格規定了君臣之間的關係、界線、利益。如果君臣都按禮法處理,應該是天下太平,但是不管是君主還是臣子都做了庸人,違反了規定,破壞了關係,突破了底線,侵佔了利益,最後結果就是國破人亡。

韓非子依法制國治的法家思想,其主語就是君主,只有君主依法治國,沒有聽過普通百姓依法治國的,所以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就是君主的MBA課程。按照韓非子的爲君之道,君主應該隱藏自己的習性與喜好,保持神祕感,與道近似,但實事正好相反。對於奸臣的心思,韓非子清楚“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倖之勢者也。”意思是所有奸臣都是想順從君主的心意來取得親近寵愛地位的。這就是奸臣的陰險,虛僞,狡詐。想想這一點從古自令,從朝堂到民間都是這樣。

正是因爲順君心得寵愛已成爲現實,所以“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意思是因此,君主喜歡的,奸臣就跟着吹捧;君主憎恨的,奸臣就跟着詆譭。這就是奸臣的強取,掠奪。強取是君主的好感與信任,掠奪的是善臣的名聲與利益。我們一直強調人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君主首先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全部真實的認知世界,所以纔會有兼聽則明道理。

韓非子總結了人性的普遍性,“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 意思就是大凡人的常性,觀點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觀點相異的就彼此指責。人性尚且如此,何況在職場如戰場,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中。所以君主的態度與理念決定了一切,要麼讓事物的規律做主,君隨之;要麼君主做主,事隨君意。不過,歷史告訴我們大凡是事隨君意的事都沒有好的結果,除非君意即規則。

《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倖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闆切記的就是按行業、事物發展的規律下決策,尤其是在用人上,以問題爲導向,以結果爲依據,以績效爲原則,記住誇誇其談者只能毀了你公司與事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