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材烘干加工的环节中,使用燃煤烘干或者硫磺熏干等原始加工方式,导致药材被污染,含硫超标。而烘干过程在温度较高,一般超过了80℃,导致药性成分流失。空气能热泵烘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在中药材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安全、环保、节能的优势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内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对地道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药材烘干加工的环节中,使用燃煤烘干或者硫磺熏干等原始加工方式,导致药材被污染,含硫超标。而烘干过程在温度较高,一般超过了80℃,导致药性成分流失。

  空气能热泵烘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在中药材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安全、环保、节能的优势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药材烘干一般可以分为一次烘干和二次烘干,它们针对的客户群体不一样,对应的烘干工艺也存在这一定的差异,经销商需要区别对待,以免烘干过程中出现药性降低和品质下降的现象,跟着空气能源网小编来学习一下吧!

  一次烘干为原材料,需二次加工

  中药材包括根、茎、叶、果实、种子、皮类等,采收回的中药材除了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其它多需要经干制加工以便储藏。“凡药储存宜提防如阴干、暴干、烘干未尽其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即反映了烘干是采收后中药材及中药材最普遍和最关键的加工步骤,烘干过程是影响中药材质量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环节,烘干效果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质量和外观。大多数中药材在采收后的含水量都比较高,一般达到70%以上,在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经常会出现霉变、蛀虫、变色等现象,不宜长时间保存,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会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据统计,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损失比例高达35%~45%左右。

  为了能够让中药材长时间保存,并保证其药用价值和疗效,需要及时有效的对中药材进行干燥。那么,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烘干的过程则是一次烘干。一次烘干主要是为了延长中药材的保存时间,保证其形状和颜色,为下一步的二次加工做准备,因为中药材最终被使用的多为饮片或者粉末。很多中药材在二次加工中都需要进行切制,比如切片、切块等等,因此需要保证一定的湿度,以免切制过程中碎裂,最终影响其价值。

  中药材的一次烘干受外形、大小、厚薄、轻重、质地、成分等因素影响,不同的产品烘干工艺不一样。根据物料的不同,在保证烘干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高的烘干温度,以加快烘干速度,减少运行成本。比如沙参,采收的鲜品含水量较高,一次烘干后的脱水率一般在50%左右。以烘干1200斤的沙参鲜品为例,经过前期的蒸煮杀青和去皮后,进行烘干,配置5台5P的闭式除湿烘干设备,烘干时间约为20小时,起始温度为38℃,最高温度为64℃。

  中药材的一次烘干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不能太高,通常为中温烘干,避免由于高温导致药性成分的散失。一次烘干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中药材的种植户和合作社,烘干后方便他们进行储存和销售。

  二次烘干多为中药饮片,含水量低

  二次烘干一般是指在中药材进行加工前,对已经干燥的经过储存的原材料进行的二次干燥,且烘干的对象多为中药饮片。中药材经过一次烘干后,在加工销售的时候需要进行浸泡、清洗、切制等工序,再进行二次烘干(部分中药材不需要浸泡和清洗)。

  中药饮片烘干之后的含水量一般在10%左右,比如红枣控制在12%左右、党参11%~15%、苦杏仁6%~8%、北沙参12%~15%、黄芪11%~14%。物料摆放方式采用可移动物料架及物料金属托盘,物料摆放厚度不能超过20mm,层间距离150mm,这个是有利于药材有效烘干的距离。原则上中药材烘干的时候要求单一品种进行,不能够多品种混合在一起进行烘干。

  以黄芪的二次烘干为例,烘干前需要对黄芪进行切片,然后用清水浸泡,清洗掉泥沙后在放入烘干房进行烘干,初始含水率在45%左右,烘干后的含水量要求在9%~11%之间。在冬季环境温度约10℃的环境工况下,采用闭式除湿烘干设备,烘干时间约为12小时,烘干温度保持在38℃~55℃之间。中药材的二次烘干需要进行缓慢升温,且最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65℃,防止中药材因为温度过高或升温太快导致断裂。中药材的二次烘干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中药材的加工商以及大型中药店,烘干后的中药材能够直接进行销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