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死,MR當立。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2031年1月17日,美國向中東某國悍然發起“沙漠颶風”軍事行動。

當天深夜,數千架“察打一體”無人機、數萬個AI作戰機器人,驟然被空投到該國首都,對所有軍政目標展開自動化“閃擊”。

一夜之間,該國政權被推翻,數十萬擁有現代裝備的大軍隨即土崩瓦解。

美軍傷亡爲零。

在戰爭發起前,美軍的無人機、機器人已經在混合現實(MR)環境下進行了數百萬次“模擬攻擊”。戰爭打響後,只是靠遠程指揮這些機器人,美軍就“衝鋒陷陣”並解決了戰鬥。

2018年11月8日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國MR教父”李驪,向華商君講述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未來故事。

【1】

馬雲預言:“未來30年,整個技術的變革會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

英特爾前CEO科再奇表示: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即將完全消失。

華捷艾米董事長李驪更是大膽斷言:“人類將會在虛擬與現實之間,進行終極轉換。”

突破性的未來已顯露端倪,那就是“混合現實(MR)革命”。

很多人連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都沒搞明白,混合現實(MR)又是什麼鬼?

簡單說:VR是個純粹虛擬世界,裏面的人物場景都是假的;AR則是亦真亦幻、虛實交雜;MR在AR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僅真假交錯,還能實現虛實互動。

有人將其區別歸納爲:VR是晚上夢見鬼,AR是白天看見鬼,MR則是見鬼後,讓它陪你喫火鍋、搓麻將、健身購物打遊戲。

這意味着你既能像《鋼鐵俠》一樣在3D投影面前隨意設計武器,又能像《王牌特工》肉身不動就遠程投影、參與密會,甚至像《星際迷航》中的戰士,用手勢即可操控太空戰艦……

MR一旦實現,我們面對的就是真正的科幻世界。

Digi-Capital預測:2020年,全球虛擬現實市場規模將達1500億美元,每年3R(VR、AR、MR)設備銷量將突破8000萬臺;中國則將成爲全球最大的3R市場。

一旦個人消費級MR市場被啓動,電視、手機、電腦等行業都將被顛覆,並帶動一場全新的科技革命,也是科技產業格局的大破壞與大重建。

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驪則更加樂觀地預言:“從2019年開始,人類將開始真正邁進MR時代。”

【2】

MR時代,MR眼鏡像手機一樣成爲生活必需品。人們懸空一指,就能上網、看視頻、打遊戲,電視、電腦、手機則被徹底淘汰。

公司組織將變得鬆散而高效:白領用MR虛影會面,藍領用MR勘察現場、調動機械。人們紛紛返鄉置業,用MR連線上班,一線城市的高房價也將不可遏制地崩盤。

網店也將經歷MR化改造。人們MR試衣,開始不斷嘗試私人訂製;品牌商也利用MR打造柔性產能,實現即造即賣和零庫存。

這些純屬想象的情節,離我們並不遙遠。李驪更以大量實例預言:現實中,MR會在六大行業(生產、建築、工程、醫學、國防和新零售)和五大應用場景(遠程協助、培訓教育、生產、空間設計、IoT)中,獲得巨大發展。

2017年6月,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MR骨折手術;8月,北京宣武醫院完成全國首例MR肺癌定位穿刺手術。這樣的案例,在醫學界不斷湧現。

對醫生來說,手術中總有難以克服的視野盲區,不論是骨折手術中的“死亡冠”,還是肺部的毫米級微腫瘤,都會給醫生帶來極大困難。

但MR技術改變一切。在CT、核磁共振、X光等數據支持下,醫生對病竈部位實施3D建模,在手術時再戴着MR眼鏡現場比對,就能精準找到手術部位。

由於定位更準、創傷更小,MR肺癌手術可讓病人一天下牀、兩天出院。

目前,中國醫學界正大力推動MR技術。未來,只要5G網絡和遠程手術機器人儘快普及,遠程MR手術也不是夢想。屆時,新疆、西藏的病人接受北京專家的遠程手術,會成爲一種常態。

MR也將給交通建築業帶來一場革命。

對設計院來說,建築模型本來就是用三維工具繪製出來的。但施工單位大都只能看懂平面圖,於是設計院不得不反向輸出二維圖紙。

有了MR技術,設計院可以直接交付三維施工圖;工程師頭戴MR頭顯,將模型投射在工地上,施工細節和建築偏差統統一目瞭然。

在工業製造領域,美國人更是早早行動起來。

NASA用MR來設計火星漫遊車;硅谷一家創業公司則在打造由物聯網、雲車間和MR組成的工業操作系統,以實現對生產線的實時監控;一線檢修工人很快發現,用MR讓專家遠程協助或分享技術視頻,問題總能迎刃而解。

用MR來搞教育培訓,簡直不能更爽。NASA用MR來訓練宇航員;澳大利亞搞出“3D版元素週期表”,讓學生在虛實結合中與元素互動,體驗化學反應的千變萬化;醫學院的學生有福了,急救室裏用虛擬病人就能傳授急救術,解剖學老師再也不用滿世界找教學屍體了。

連騰訊都公開宣告要製作“VR版微信”,MR的未來前景不可限量。

但在這場全新競賽中,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是:MR所有的核心科技,基本上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裏。

【3】

2015年1月,微軟在Windows 10系統發佈會上,首次發佈了HoloLens頭顯,也將“混合現實(MR)”概念第一次公之於衆。

人們很快感受到,MR不僅是VR與AR的功能疊加,其虛實交互能力,足以將手機、電腦、VR、AR統統甩進歷史的垃圾堆。

在率先提出MR概念的前提下,微軟正力圖整合全行業資源,一改科技產業幾十年來的運轉規則。

首先,Windows 10將成爲一個融合MR的操作系統;接着,HoloLens頭顯將吸引大量MR內容提供商;然後,微軟要通過做大整個MR系統到終端的閉環,完成從軟件到硬件的通喫,成爲MR時代的“武林盟主”。

但只要有“老冤家”蘋果在,微軟的算盤就難以輕易“得逞”。

通過收購神奇公司PrimeSense,蘋果拿下了3D視覺、SLAM(同步定位和測繪)算法、骨架算法等衆多黑科技專利,然後,它又籌謀定製MR芯片、打造MR操作系統,並試圖引入WiGig超高速無線視頻傳輸技術(比WiFi快10倍),取代衆多MR頭顯上的粗壯纜線。

有預計顯示,蘋果將在2019年推出搭載MR芯片的新手機、2020年推出更高端MR頭顯。而它的目標很明確:掌控MR體系中的一切,以便延續蘋果的霸業。

在最具科技含量的MR芯片領域,英特爾、AMD、高通等更是展開了龍爭虎鬥。

美國科技巨頭忙着打造MR的新系統、大生態、佔據芯片制高點,中國科技企業卻依然組裝在路上。

細數下來,核心都是美國的。再對比美國這一兩年對中國的態度,尤其是對中興的封鎖和制裁,這樣的局面可謂是令人不寒而慄,細思極恐。

更加值得警醒的是,即便中國已出現在MR領域對標蘋果、微軟的公司,但它所處的環境,以及未來走向,也同樣是喜憂參半。

【4】

2014年,嗅到歷史性機會的李驪創立了華捷艾米,決意在AR/MR體感交互、AI機器視覺領域展開技術突破。

但有些“磚家”卻對李驪的舉動頗爲不屑。

在他們看來,AI、MR這類科技產業,中國人去搞只是死路一條。因爲國際巨頭一旦突破,就會通過免費開源、技術貿易等方式,打造全球標準化的技術生態。中國人再去搞,不僅風險大、回報低,還屬於“重複建設”,根本得不償失。

這種“拿來主義”思維相當盛行,一些“貿工技”企業因此做大,但卻讓自主芯片、國產操作系統等徹底失去成長土壤,淪爲他人的組裝廠和科技附庸。

以至於有了美國今天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趾高氣揚,有恃無恐。

但這一次新的革命卻和往常有些不一樣,微軟、蘋果們在MR技術領域爭分奪秒地攻城略地的招法,有些出奇地一致:每當一項技術取得突破,便將核心算法加密、封裝到芯片裏。

一旦它真正成熟起來,開放或許就會封閉,開源便會成爲歷史。

這種危機感讓李驪寢食不安。他始終認爲,MR時代,技術的壟斷力會更強,中國人不能再這樣被卡脖子了。

但要掌控核心科技,談何容易?

完美流暢的MR離不開三大塊:一個性能可靠的3D視覺傳感器,一套深度場景算法(包括SLAM、骨架識別、人臉識別等算法),一枚功耗超低、功能超強的圖形處理芯片。

這相當於“微軟+蘋果+英特爾”的工作量之和,但華捷艾米不知天高地厚地幹起來了。從IMI系列3D光學模組,到自研的SLAM、骨架識別等核心算法,再到90幀/秒的實時MR芯片,今天的華捷艾米都全面實現突破。

以SLAM(同步定位和測繪)算法爲例,它最初是核潛艇用來海底定位的“屠龍之術”,如今是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MR領域的關鍵應用,華捷艾米在此領域已是世界之一極。

比如,你要跟虛擬馬里奧在家玩MR版的“超級瑪麗”,馬里奧要越過沙發、跳上冰箱,然後精準踩在你媽媽剛從菜市場買來的蘑菇上。這些動作,統統要通過SLAM算法對真實、虛擬的人和物進行瞬間精確定位,才能實時交互起來。這裏面,既要讓MR系統“看懂”哪裏有“物”、什麼是“人”,又需要用到3D光學模組,進行三維場景重建(辨物)和骨架識別(看人),甚至識別人的肢體動作和含義,才能完成最關鍵的虛實交互。

這其中,最難攻克的就是人體骨架算法。

爲了訓練機器視覺AI,華捷艾米曾耗費數年、調用數百萬張深度圖進行深度學習。

今天,華捷艾米的骨架算法,已經能做到同時識別6個人、每人20個關鍵點,打破了微軟、蘋果兩家獨有的算法壟斷,成爲其最引以爲傲的絕技。

僅此一項,華捷艾米的估值就足以媲美10億美金級獨角獸。

核心算法之外,華捷還煉成了自己的殺手鐧:芯片。

互聯網大會上,李驪自豪表示:華捷艾米目前已擁有三款自主研發芯片。其中的第三代MR芯片,集成了3D骨架算法、3D手勢算法、3D SLAM、3D物體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將通用於安防、醫療、教育等多種場景。

目前,這是微軟、蘋果等國際巨頭和華捷艾米的獨門祕笈。這意味着在MR領域,中國人真正掌握了與科技豪強們比肩的核心科技。

但這個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發展,卻在今天遇到堪稱巨大的挑戰。

最大的挑戰就是,中國同行對MR的認識,以及應對MR的小算盤,乃至政府、行業對這一產業浪潮的預判和應對。

【5】

2018年,“中興事件”差點讓中興窒息而死;美國禁止海康威視採購芯片,令這家全球視頻監控龍頭應聲慘跌。中國一衆科技企業猛然發現,芯片一旦成爲大國博弈的“鎖喉技”,自己大抵撐不過三個月。

中國“缺芯少魂”的軟肋被徹底暴露,癡迷於“技術開源”的人也終於猛醒:所謂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市場換技術”,終究不是強國之道。

從這個角度看,MR算法及芯片必將成爲大國角力的新制高點,愈發凸顯出華捷艾米的強勁實力。

但李驪的焦慮沒有絲毫減少。因爲,這不光是MR領域的單項比拼,而是中國在半導體工業體系和科技生態上還有太大差距。

結果,中國雖佔據着全球50%左右的芯片市場份額,卻只能做低端芯片代工,高端芯片自產率近乎爲零。

與其糾結於既往的追趕,不如趁着AI、MR的全球性標準尚未確立,從一開始就打造中國版的AI、MR“芯+系統”生態,這纔是最具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彎道超車”。

這正是華捷艾米佈局的要點和憂慮的節點。

李驪表示,當下的MR行業,缺乏的正是統一的應用標準。如果依舊追隨國外企業,註定還會面臨專利壁壘和技術侵權,遭遇“MR時代”的中興事件;但如果強推“中國標準”,在如今的市場生態下,又面臨着邊緣化危機。

即便如此,華捷艾米依然與工信部、網信辦、清華大學等部門合作,不論成敗地推動中國自主的MR行業標準儘快落地。

這或是“中興事件”之後,中國最具前瞻性與戰略眼光的技術動作。

【6】

芯片爭霸史告訴人們,單靠企業和市場,無論如何都撐不起這個“銷金窟”。政府和產業政策從來都是芯片業崛起的關鍵力量,美歐日韓和中國臺灣概莫能外。

比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靠舉國之力,愣是扶持出一批與美國抗衡的半導體企業;美國也是通過“聯合攻關計劃”,把十多家高科技企業聯合起來成果共享,實現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狙擊。

反觀中國MR產業,重大投資不足、研發生態不全。即便擁有華捷艾米這樣零星的創新企業,但全行業缺乏頂層設計,充斥着重複建設和低端配置。

更讓李驪“恐慌”的是,少有人有足夠長遠的目光,預見到MR標準的“生態危機”。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中國企業大都沉浸在亦步亦趨、追趕蘋果的“進步”裏。

李驪舉例表示:“指紋識別,中國人用8個月跟上了;手機雙攝,中國人用6個月跟上了。但MR芯片的顛覆性很徹底,真不是那麼容易能跟上的。”

至於應用層面,更需要全行業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相互扶持,構成完整生態鏈。否則,即便華捷艾米的標準再硬、技術再強,也是獨木不成林。

實際上,MR時代根本不容錯過。它不僅會締造出萬億級產業,更是一款戰爭利器。

2017年,美國陸軍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中,明確將MR列入影響美國國家力量的核心科技。

實踐中,美軍在虛擬作戰、武器設計、AI數字化戰場等領域,高度融入了MR科技。

MR時代,算法即謀略,芯片即戰力。

這樣的黑科技,不僅發展機會不容錯失,更應像“兩彈一星”一樣,以舉國體制加以攻克。而只要運籌得當、及早佈局,中國MR、AI的全面國產化遠比PC、手機有希望。

近兩年,政府、企業、民間資本正全力湧入相關產業。有統計顯示,僅國家和地方政策性支持資金就超過5000億。

華捷艾米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從騰訊、華爲、百度、中興、小米、OPPO、vivo、科大訊飛等中國企業,到三星、高通、英特爾等國際巨頭,都紛紛與華捷艾米展開全方位合作。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更讓李驪更感到無比振奮。

在這一領域,全世界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美國不賣芯片的結果,無非是促成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大面積國產化。而作爲最具標誌性的MR產業,其無限未來顯然纔剛剛開始。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今日話題 @一言不合打你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