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进入冷战时期,两大巨头为了争夺军事优势,都绞尽脑汁地开发各种威力强大的终极武器,双方的原则是:你有的我也要有,都有的我要比你强!

自从1949年苏联成功的试爆原子弹之后,当时东西方对峙的前线——欧洲就成了核战争的中心舞台。美国和苏联除了大干快上毁灭对方城市的核导弹跟远程核轰炸机之外,还研制装备了了数以万计的战术核武器。

美国在1953年成功实验了可以发射核弹的M65型原子炮,M-65“原子安妮”核大炮,设计师是当年被美军称为“安奇奥的安妮”的K-5型283毫米列车炮的设计师罗伯特•施瓦茨,当然,这就是纳粹德国培养出来的火炮设计大师,有了大师挂帅,M-65很快就研制成功并部署到中欧平原的第一线。

这边苏联就坐不住了,马上动员庞大的军工体系开发原子炮,苏联陆军为了压倒美国人指标订的实在是比较高,首先当量得超过美国炮,其次还不能像美国人那样把核大炮搞成双头拖车拖着的尴尬式样,必须是履带底盘,这样可以有更好的通过性还能有一定的装甲防护。

正好在二战前设计局曾经为苏联级战列舰搞过406毫米舰炮的方案,于是新的核大炮在这种舰炮方案上进行改进,被命名为SM-54(俄语СМ-54)。主要的改进方向当然是尽可能的降低全炮重量。但是负责设计的格拉宾设计局很快就发现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为了保证核弹威力,炮弹重量达到了570公斤,但是要搞成履带式自行火炮,全车重量不能过大,最大只能在60多吨;另一方面,火炮如果过度减重势必要降低膛压和其他参数,会让该炮的射程过短,甚至导致射程还没有核弹的威力圈大。

经过一连串痛苦的抉择,最终全车重量被控制在64吨(对于装有一门406毫米巨炮的战车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成绩),但是射程只有可怜的25.6公里。这个射程有什么特别的不?有啊,那颗火箭助推版炮射核弹的高辐射区域半径就大于27公里,也就是说这门炮自己就在炮弹威力圈的边缘之内!

终于在1957年如愿以偿,将这款2A3型“核弹大炮”摆在了世人面前。

这款带着明显苏联冷战特征的大杀器,由著名的格拉宾设计局研发,采用T10的坦克底盘,在上面加装了406毫米自行火炮,编号为2A3。

这台2A3型核弹大炮,各类参数惊人,整车重64吨,长度达到了20米,炮管加上周围的钢圈足有半米粗,每颗炮弹重达半吨,最大射弹质量570公斤,射速1发/5分钟。

1957年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之际,2A3和另一种更恐怖的420毫米自行火炮2B1“奥卡河”一起开上了红场。西方国家驻苏联武官们非常惊讶的看着这些炮口向后的履带式巨炮隆隆地碾过石砌路面,在他们背后,是苏联陆军高层们得意的笑容。不过西方的解读却让苏联人很失望,西方当时根据阅兵现场的观察,把“271工程”2A3巨炮当成了310毫米,足足猜小了差不多100毫米,就这样给了它一个SU-310的北约代号。

苏联陆军在被误解的悲愤之余,实际使用中又发现了2A3自行核大炮的种种毛病,比如炮管长达17米难以运输,供弹机构也过于复杂难用,设计局宣称的每5分钟一发的射速都难以保证。再加上只要开火一次就必须返厂维修这个让任何人都难以容忍的毛病,就让当时刚刚出现的“蛙-3”和“蛙-5”战术核火箭变得比核大炮可爱得多了。2A3在仅仅凑够了阅兵的四辆车之后就停产,并在60年代被踢出现役,苏联核大炮的生涯从此结束。

所以说陆军兄弟这口406可不是你们随便就能驾驭的,想要大管子还得上舰才是正道!

想看更多的军事历史内容,了解更新的游戏相关内容,关注《战舰世界》微信公众号,前往官网网站(http://wows.kongzhong.com/),或者点击文章下方“了解更多”。军事游戏,一步到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