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濰坊是中國風箏的主要產地之一。濰坊風箏源遠流長,早在明代就已進入興盛時期。濰坊風箏的選題,多是從自然界中捕捉有靈感的形象,如蝴蝶、金魚、飛鳥、仙鶴、蜈蚣,以及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等。濰坊風箏是工藝與美術的巧妙結合,它扎工考究、裱糊細緻、造型優美、形象生動、繪彩豔麗、起飛靈活,它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藝術同中國傳統的工筆、寫意畫技熔於一爐,使風箏不僅成爲民衆春日踏青活動的玩物,而且成爲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藝術品。1984 年,濰坊舉辦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1988 年 4 月,濰坊被推舉爲“世界風箏都”。成爲“世界風箏都”,更加促進了濰坊風箏的發展,使這一民間藝術品以精巧的工藝、獨特的風格更加聞名遐邇。

風箏的製作工藝

製作一隻風箏,一般要經過設計、選料、整形、綁紮、裁剪、繪畫、裝配、拴角線、試放飛等十餘道工序。濰坊風箏基本形式分五種,即:硬翅,軟翅,板子,串式,立體。近年來,濰坊最聞名天下的是扎制立體風箏,所扎制的蜈蚣風箏和蒼鷹風箏在全國首屈一指,久負盛名。

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絹或紙,系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傳統的中國風箏技藝主要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扎”既要達到對稱,左右喫風面積相當,又包括:選、劈、彎、削、接;“糊”既要保證全體平整,乾淨利落,又包括:選、裁、糊、邊、校;“繪”既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既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又包括:風、線、放、調、收。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總體上就是通過“扎、繪、糊、放”的“風箏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1. 風箏扎綁技藝(扎)

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修竹條、彎竹條、紮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掌握了硬翅、軟翅風箏和板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濰坊風箏扎制技藝多以師徒傳承、口傳心授、口口相傳,近年也得到系統整理總結。

韓福齡金魚風箏扎制技藝的步驟演示

2. 風箏糊制技藝(糊)

糊風箏常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例如,糊蜻蜓風箏用絹,因爲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像活蜻蜓的翅膀。糊風箏時,先比着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塗糨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糨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爲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爲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時常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乾,熨平,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

韓福齡金魚風箏扎制技藝的步驟演示

3. 風箏繪畫技藝(繪)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有的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採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三色爲基礎色,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覺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景珠派造型以羣青色爲主,以濃豔着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爲主,騰空時與蔚藍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效果。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以簡馭繁,以少勝多,他們儘量少用色,以塊色爲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郁的特點。

韓福齡金魚風箏扎制技藝的步驟演示

4. 風箏放飛技藝(放)

放風箏的工具主要有風箏線、繞線工具和供遊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當前普遍用的是“線桄子”,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着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着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柺子”,它是濰坊傳統風箏最常用的工具,韓福齡老人家中至今收藏有幾十年間多種放飛風箏的“線柺子”。此外,角線也很重要,根據不同類型,風箏角線可分別系一條、兩條或三條。風箏的放飛包括前期檢查、起飛、操縱、收線等過程。由於風力的變化隨時影響風箏的飛行狀態,所以說放飛的過程就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通過準確恰當、連續不停地放線、收線的循環,才能確保風箏在空中順利持久地飄飛。

韓福齡金魚風箏扎制技藝的步驟演示

韓福齡與他新紮的金魚風箏

>>>精品佳作<<<

仙鶴童子風箏 中型 1982年 113cm×53cm

仙鶴童子風箏 小型1963 年 80cm×40cm

雷震子風箏 中型 1985年 126cm×55cm

濰坊在幾千年的時光磨蝕下,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環境、鄉風民俗以及藝術代表作品。文事昌盛,名人輩出,使得濰坊的民族民俗文化代代相傳,持續發展。巧奪天工的能工巧匠,在濰坊這塊充滿齊魯風範的大地上,催生、造就、傳承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多彩多姿的濰坊民情風俗和工藝文化。

手藝人簡介

韓福齡,男,漢族,1934 年出生于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東關。自幼學習風箏製作技藝,至今從事風箏製作 70 餘年。韓福齡製作的濰坊風箏通過“扎、糊、繪、放”技藝體現出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品類多樣、起飛靈活的藝術造型特點和風格特色。主要代表作有《龍頭蜈蚣》《仙鶴童子》《雄鷹》《蝴蝶》《紅金魚》等。

主 編:潘魯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