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該說,曹操與張邈兩人早年的友誼是極其誠摯的,在曹操地位低下、行動孤單的時候,張邈首先給予了唯一的配合與支持。194年曹操再一次出征徐州,張邈和曾任廣陵太守的弟弟張超,還有曹操留守軍隊中的中郎許汜、王楷,在東郡守備陳宮的教唆鼓動下,東迎呂布爲兗州牧,致使當地好多官員都投降了呂布。

一對生死友誼的破裂

曹操早年在職場上有一同僚,叫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南)人,年輕時因俠義而聞世,名列漢末“八廚”,“八廚(廚)”是指當時有八個人物能以財救人、輕財重義,張邈即爲其中的一個。因張邈能救人急難,很多人都歸附他。

張邈一進職場就在朝廷幹事,後被任爲騎都尉。他當時和曹操、袁紹都是好朋友。189年曹操潛回陳留組織自己軍隊時,張邈正擔任陳留太守。他們一同舉義起兵,各自組織軍隊,參加了對抗董卓的軍事聯盟。當時在公佈的聯盟名單上,張邈爲陳留太守;曹操沒有職務,未列公開名單中,盟主袁紹任他兼代奮武將軍。

因爲討董聯盟在軍事上遲滯不進,在董卓挾獻帝西遷長安時,曹操率自己的軍隊向西追趕,在滎陽汴水之戰中,曹軍與董卓大將徐榮交戰,結果一敗塗地,軍隊死傷很多,曹操本人和戰馬都受了傷,只好連夜退歸。這次戰鬥是曹操的單獨行動,只有張邈派自己的大將衛茲領着部分軍隊追隨。曹操與張邈兩人在戰場上結下了情誼。

盟主袁紹統馭無方,待人又有驕矜態度,張邈不畏強大,在正式會議上對此公開指責,袁紹很不高興,由此結下怨恨。後來曹操經營東郡一帶時,袁紹聽說張邈與呂布有交往,就讓曹操殺掉張邈。曹操沒有聽從,還寫信責備袁紹說:“孟卓是我親近的朋友,如有分歧應當互相寬容。” 張邈知道了這事,非常感激曹操。

曹操因戰略發展需要,同時因父親曹嵩被徐州牧陶謙部將所害,他於193年大舉出徵徐州,臨行前告訴家人說:“這一戰我如果回不來,你們就去投靠孟卓。”後來他從徐州回兵見到了張邈,兩人垂淚相對。曹操在關鍵時候把家室託付給張邈,可見兩人交往之深。

曹操任兗州牧不久,呂布領軍前來爭奪此處地盤,他路過陳留時拉着張邈的手互相訴說。張邈一想到袁紹、呂布等人的勢力之大,常常內心不安。194年曹操再一次出征徐州,張邈和曾任廣陵太守的弟弟張超,還有曹操留守軍隊中的中郎許汜、王楷,在東郡守備陳宮的教唆鼓動下,東迎呂布爲兗州牧,致使當地好多官員都投降了呂布。率軍去徐州作戰的曹操,這次幾乎失去了整個兗州,只有三座城爲曹操所有。曹操聞訊立即率軍回師,經過與呂布軍隊一年多的艱苦鏖戰,才恢復了兗州領地,趕走了呂布軍隊,穩定了地盤。張邈兵敗後隨呂布逃跑,把家屬留在雍丘(今河南杞縣),雍丘爲張超駐守。曹操圍城幾個月,攻破後放縱兵士殺掠,實施屠城,斬殺了張超並滅張家三族。楊邈想向袁術求救,未到壽春城就被袁術軍隊所害。身死族滅,下場極爲悲慘。

曹操與張邈一同起兵,在戰場上相知相交,成爲可以將家室性命相托付的朋友,友誼頗爲感人。然而不到幾年,張邈兄弟及其家族就成了曹操軍士的刀下鬼。一段生死友誼如此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應該說,曹操與張邈兩人早年的友誼是極其誠摯的,在曹操地位低下、行動孤單的時候,張邈首先給予了唯一的配合與支持;而曹操敢於頂住勢力強盛者袁紹的指令,拒絕對張邈背後下手,這和張邈責備袁紹一樣,都體現着對他們友誼關係的珍重。是匡扶社稷、重整山河的共同志向把兩人聯繫在了一起,這也符合張邈年輕時所秉承的重義輕財的理念。

然而,戰亂年代的利益紛爭,身份地位的起伏變化,以及生死命運的不可把握,往往會對人們所持有的價值理念形成極大衝擊,能夠保持穩固價值理念的人是不多的,張邈就是經不起時代變遷巨大沖擊、且判斷力不敏銳的人物。當時張邈看到的是天下走向大亂,周圍強手雲集,人人在爭奪利益,曹操四處受困,一切理念都經不起考驗,前景一片迷茫。陳宮這時對他有一段說辭,大體上一是說時局大亂,人各爲己,以你的條件何必受制於人;二是說曹操東征時兗州空虛,迎請強人呂布來兗州你們共同治理,這是極好機會。張邈相信了這話,在一片喧囂紛爭的社會,他原有的價值理念發生動搖,那種看重義氣友誼和不屈強大勢力的生活信念被丟棄,他也不明白人生事業的發展前景主要由人的內在素質決定。因而在袁紹、呂布、曹操及陶謙等一大批人物的爭戰較量中,楊邈對時局變化的前景做出了最錯誤的判斷,進而以棄小投大的功利態度來處事,竟然背棄友誼,投降呂布,在背後通了曹操一刀。這一連串的行爲過程中,包括對事情趨勢的判斷,甘向強大屈服的人生態度,不守忠誠的觀念轉變,都是他原有價值理念發生動搖的結果,這一動搖導致了他人生的逆轉和災難。

現代西方人說,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中國古人會說,天底下沒有永恆的朋友,卻有永恆的理念。人生的奮鬥不是以鞏固友誼爲目的,曹操當然沒有必要固守與張邈先前哪怕極爲誠摯的友誼。在張邈放棄理念,背叛友誼、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曹操靠自己的英武和韌力戰勝了強敵,並對張邈作出嚴厲報復。他做的有些過分,但他在強勢對手的圍堵中脫困出頭的事實,展現了某些制勝原則的不變性存在,表明了崇奉利益原則的極大侷限,說明以短視眼光追求利益的人兒反而常常得不到他們追逐的利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