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春风化雨,四十年跨越腾飞,改革开放让这片土地充满新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2018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这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是感叹,更是激励。

回首望去,上海法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每一位见证亦处于变革中的法院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谱写着改革创新的新篇章。

“浦江天平”特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通过法院人的讲述,带我们感受上海法院的改革历程,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本期,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孙雁南讲述了法院人天平下的坚守。四十年岁月流转,容颜改变,不变的是那份担当精神和最初的热爱!

这个月,我们院的审管办主任退休了, 从1976年未满18岁来到法院,一干就是42年。临行话别,听他讲起往事。法院的旧址是学校改建的,法庭就在教室。方寸之间,可见天地。一幢建筑的演变、一种案由的增减、一份判决书的变迁却足见社会之发展,法治之进步。四十年,从徒步送达到网上开庭,从手书笔录到语音转换,变化的是外在的环境,不变的是那份为民情怀。

2018年春节的总结迎新活动上,一组歌曲串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首老歌,一腔烟嗓,再加上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着实是一记回忆杀。

看着照片上那些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个刚刚发表公报案例实现人生小目标的审判长,曾是个青葱的小鲜肉;那朵顶住压力集中审理非吸案件的铿锵玫瑰,是个羞涩的小姐姐;还有那位引吭高歌的庭长,是个爱踢足球的追风少年。

眼眶在歌声中悄悄湿润,当潘鬓渐白,沈腰突出,咏絮之才化为庭间说理,著作等身是墙角的一摞文书。法院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你问法院人,你累吗?2017年全国有38位法官的生命终止,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你问法院人,你苦吗?依法办案却被信访折磨,遭遇辱骂质疑只能清者自清唾面自干。你问法院人,你动摇吗?

面对微薄工资与动辄上百万邀约的差异,还有那历经千辛万苦穿上又不得不脱下的法袍。你还是问问法院人,他为什么要坚守吧。

为了年少时仗剑天涯、伸张正义的梦想;为了要办的无数个案件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件就是一辈子;为了“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了公正在那里,而我们在这里。四十年岁月流转,容颜改变,不变的是那份担当精神和最初的热爱!

“只要能够养活老婆孩子,我就不会离开法院,我还是喜欢办办案子、写写文章。”这是我同级的法官助理,在考入法院前已在高校做副处储备。

“我不管你找的领导怎么说,法条就是这么规定的,我只听法律的。”这是我的带教师父,在审判岗位一干就是30年。

“整个大楼造了五年,我没抽过施工方一根香烟,司法行政人员就是要甘当绿叶。”这是我的办公室主任,已到退休年纪却还奋战在第一线。

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法院人,却用一生一世,践行着司法诺言。

这两天,法院人的朋友圈都被一首歌刷屏《宁海路75号》,“曾经为梦想昼夜奔跑,一转身,生活只剩庭间到案卷这么少”。宁海路75号是江苏高院所在地,这个地址也同样可以是龙漕路128号、肇嘉浜路308号,一曲动人的法治之歌也在这里唱响。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了这天平下的坚守,法院人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放于法治之石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件复一件,磨一股正气、磨两袖清风、磨一身傲骨。

也许当我们回顾一生,最高的荣誉是当事人的一面锦旗,最动人的赞美是一句“岁月如歌,感谢有你”,最珍贵的配饰却仍是这胸前的一枚天平法徽,它与心脏一起跳动,与共和国的法治史一同书写,那是你我的青春铸就它!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孙雁南

责任编辑 | 邱悦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浦江天平”公众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