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每天这么辛苦,什么时候给我加薪?”“加班如果没有补贴,我才不愿意干到那么晚。”“如果公司不能报销的话,这次培训我就不去了。

看似每天在拼命打拼,实则被碌碌无为的工作所困。

看到别人步步高升、快速崛起,又感叹为何差距如此之大。这背后的落差,不仅是运气,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思维的差距。

当你陷入以下3种重度“打工者思维”,平庸就会禁锢你成长的脚步。

自我设限,不肯拥抱变量

李开复曾在《致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的讲述:

他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BOSS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职位?李开复当时非常吃惊,表示他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但是BOSS却告诉他:“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不要太早下定论,给你两年时间,希望你可以做到。”

于是,李开复便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两年后他接替了BOSS的工作。

经常听有人提起“职场天花板”,说白了,无非是自己给自己逃离舒适区设置的障碍。

村上春树说过:

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从里边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外的。

如果一个人永远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收获的就只是价值的存量,对自我设限,不愿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只能成为一名小小的打工仔。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职场中,一定要接受市场变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如果固步自封、自我设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如同“36岁只会收费的加油站大姐”一样,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职场中不肯拥抱变量,迟早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跳蚤实验:实验者用玻璃罩住跳蚤,跳蚤一跳就会碰到玻璃罩。连续多次,跳蚤为了不撞疼自己,只能改变起跳高度来适应环境。

然后实验者继续改变玻璃罩的高度,当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时,跳蚤已变得无法再跳了。实验者最后把玻璃罩打开,即使是拍动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跳蚤最终变成了“爬蚤”。

跳蚤的这种行为和如今我们诸多职场人的思维模式差不多,在内心设置了层层枷锁,使自己固步自封,丝毫不敢逾越,陷入重度打工者的思维泥沼。

如何突破这种思维,有三点:

第一:结构化思维先行,捕捉到任务信息后,分层理解、设定目标、资源盘点、罗列计划。

然后发散性思维匹配结构化思维,让自己跳出点、线、面所有的限制,发挥自己的变通性,找到多种解决方案。

最后是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前序思维方式给出结论的可能性,在思考、决策、行动三者上进行融合,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只有不断的自我挑战,才能不断的得到收获和成长。

拥抱时代的变量,不断突破自己,才可能成为时代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甚至是遗弃者。不论是人生还是职场,永远不存在一成不变。

自我设限,故步自封,不肯拥抱变量是一个人陷入重度“打工者思维”的第一个迹象。

自控力差,陷入时间黑洞

许多打工者思维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是抱着为别人做事的心态,慢慢就会陷入抱怨-拖延-加班-更加不甘心的恶性循环状态。

答应下班前要完成的任务,非要拖延到快下班时才开始着手做。明明可以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偏要边玩手机边做,结果三个小时过去了还没完成。

一个拥有打工者思维的人,遇事总是得过且过,能拖则拖,没有自控能力,更别提工作效率。长此以往,只能游荡在公司基层,眼看着机会一次次与自己失之交臂。

没有自控力的人,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行动力,然后焦虑;越焦虑,越没有行动力,最后陷入浪费时间的黑洞,工作中毫无成长可言。

人的意志力是靠前额皮质控制,前额皮质在平静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专注,从而才会有更强的自控力。

前额皮质分三个区域分别管理着“我想要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有的时候,没有自控能力,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或者没做“该做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在做事之前先想清楚“我想要什么”。这也是许多打工者思维的人没有想过的问题,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想要高效的工作和学习,如果仅是依靠自控力,恐怕难以坚持很久。

但如果能把自控力转化为我们的习惯,就能将有限的自控力与习惯搭建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将自控力永久的重复利用。

哈佛大学研究认为,如今的人们更愿意“出售未来换取现在”,未来的奖励是打折扣的,即时的满足才是实实在在的,见效越慢的事情越是如此。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们提出了“10分钟训练法”,即一旦出现自控失败的倾向,当你忍不住想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首先不要抑制自己说“不行!”而是先停下手边的事,延迟10分钟再行动。

在这10分钟里,将呼吸放慢到每分钟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的时间,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额皮质,有助于你的身心从压力状态调整到自控状态,如果10分钟过去你不想做了,那就不要做。

这样简单的两个小动作可以大幅度降低我们即时冲动的频率,能时刻意识到哪些是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哪些是正在浪费时间的事情。避免因为各种原因,分心、拖延、工作没有效率。

没有一个公司会养一个做事无效率的人,更不会花耗大把的资源对这样的人进行培养,最终这样的思维会成为职场人向上攀爬的一大阻力。

自控能力差,容易拖延,工作没有效率是一个人陷入重度“打工者思维”的第二个迹象。

关注眼前,没有大局观

每到月底,一名员工想的只是工资什么时候到账,年底奖金会有多少、明年会不会加薪。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钱。

而老板,想的却是我花出去的工资和成本,未来怎样才能赚来更多的钱,如何让团队和自己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有人说,这是所站位置不同才会导致思维不同。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思维不同所站的位置才会不同。

拥有打工思维的人,只关注眼前,最在意所谓的价值对等。思维上没有大局观,职场中到处都是天花板。

所谓的大局观,就是说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前瞻性地看问题、思考问题,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解释水平,指的是人思考问题时的抽象程度。

当我们使用抽象的方式理解某件事时,我们就处于高解释水平状态,就能站在大局观上思考问题;而当我们使用具体的方式处理信息时,则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纠结于每月的薪水和付出就是一些很具体的事,而站在不同立场去思考问题则很抽象。

《丰田工作法》一书中曾经写过,在丰田,经常要求员工要站在比自己现在的位置更高的立场上看问题。在公司内部,要站在上司的立场看问题。

他们的职位排序为,班长<组长<工长<科长。班长要站在工长的立场看问题,组长要站在科长的立场看问题。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那么做出的改善只能停留在现状的延长线上,便再也没有上升的空间。

比如说,你是一家公司的文案策划,你可能更在乎是文案如果写的出彩,老板会不会加鸡腿。如果能越级思考,站在上司的位置上,他可能更在乎文案的转化率是多少,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是否能和甲方长期合作。

如果你再越两级思考,站在公司创始人的位置上,创始人更注重的是掌舵大方向,了解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

当你重新回到你的位置,你就能从原先的“错一个字50块”,“转化率高收红包”这类的琐事圈里跳脱出来。

一个人的大局观决定他的位置,而决定大局观的则是他的志向。

如果只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企业的运作和正在做的事情毫不知情,就真的会被禁锢在现有角色上。

只关注眼前的事情、计较得失,没有大局观是一个人陷入重度“打工者思维”的第三个迹象。

职场占据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但影响的却是整个人生。

拿破仑曾经说过:

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所致。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打工,但有的人却能在工作中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提升自我价值。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固定价值,在工作上超越期待打破固定价值,脱离重度打工者思维,才能掌控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命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