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每天這麼辛苦,什麼時候給我加薪?”“加班如果沒有補貼,我纔不願意幹到那麼晚。”“如果公司不能報銷的話,這次培訓我就不去了。

看似每天在拼命打拼,實則被碌碌無爲的工作所困。

看到別人步步高昇、快速崛起,又感嘆爲何差距如此之大。這背後的落差,不僅是運氣,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間思維的差距。

當你陷入以下3種重度“打工者思維”,平庸就會禁錮你成長的腳步。

自我設限,不肯擁抱變量

李開復曾在《致中國大學生的一封信》中的講述:

他在蘋果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一天,BOSS問他什麼時候可以接替他的職位?李開復當時非常喫驚,表示他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和能力。

但是BOSS卻告訴他:“經驗是可以培養和積累的,不要太早下定論,給你兩年時間,希望你可以做到。”

於是,李開復便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學習和實踐。果然,兩年後他接替了BOSS的工作。

經常聽有人提起“職場天花板”,說白了,無非是自己給自己逃離舒適區設置的障礙。

村上春樹說過:

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絕望的牢獄。那是他們囚禁自我的牢獄,並非被人憑藉暴力關進去,是自己走進去的,從裏邊鎖上牢門,親手把鑰匙扔到鐵欄外的。

如果一個人永遠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收穫的就只是價值的存量,對自我設限,不願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就只能成爲一名小小的打工仔。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職場中,一定要接受市場變量,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如果固步自封、自我設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你會猛然發現自己如同“36歲只會收費的加油站大姐”一樣,面臨着生存的困境。

職場中不肯擁抱變量,遲早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跳蚤實驗:實驗者用玻璃罩住跳蚤,跳蚤一跳就會碰到玻璃罩。連續多次,跳蚤爲了不撞疼自己,只能改變起跳高度來適應環境。

然後實驗者繼續改變玻璃罩的高度,當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時,跳蚤已變得無法再跳了。實驗者最後把玻璃罩打開,即使是拍動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跳蚤最終變成了“爬蚤”。

跳蚤的這種行爲和如今我們諸多職場人的思維模式差不多,在內心設置了層層枷鎖,使自己固步自封,絲毫不敢逾越,陷入重度打工者的思維泥沼。

如何突破這種思維,有三點:

第一:結構化思維先行,捕捉到任務信息後,分層理解、設定目標、資源盤點、羅列計劃。

然後發散性思維匹配結構化思維,讓自己跳出點、線、面所有的限制,發揮自己的變通性,找到多種解決方案。

最後是邏輯思維,推理判斷前序思維方式給出結論的可能性,在思考、決策、行動三者上進行融合,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只有不斷的自我挑戰,才能不斷的得到收穫和成長。

擁抱時代的變量,不斷突破自己,纔可能成爲時代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甚至是遺棄者。不論是人生還是職場,永遠不存在一成不變。

自我設限,故步自封,不肯擁抱變量是一個人陷入重度“打工者思維”的第一個跡象。

自控力差,陷入時間黑洞

許多打工者思維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是抱着爲別人做事的心態,慢慢就會陷入抱怨-拖延-加班-更加不甘心的惡性循環狀態。

答應下班前要完成的任務,非要拖延到快下班時纔開始着手做。明明可以一個小時完成的工作,偏要邊玩手機邊做,結果三個小時過去了還沒完成。

一個擁有打工者思維的人,遇事總是得過且過,能拖則拖,沒有自控能力,更別提工作效率。長此以往,只能遊蕩在公司基層,眼看着機會一次次與自己失之交臂。

沒有自控力的人,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沒有行動力,然後焦慮;越焦慮,越沒有行動力,最後陷入浪費時間的黑洞,工作中毫無成長可言。

人的意志力是靠前額皮質控制,前額皮質在平靜的狀態下才能保持專注,從而纔會有更強的自控力。

前額皮質分三個區域分別管理着“我想要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不該做什麼”。有的時候,沒有自控能力,是因爲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或者沒做“該做的事情”。

這就需要我們在做事之前先想清楚“我想要什麼”。這也是許多打工者思維的人沒有想過的問題,因爲他們從來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

那麼,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想要高效的工作和學習,如果僅是依靠自控力,恐怕難以堅持很久。

但如果能把自控力轉化爲我們的習慣,就能將有限的自控力與習慣搭建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將自控力永久的重複利用。

哈佛大學研究認爲,如今的人們更願意“出售未來換取現在”,未來的獎勵是打折扣的,即時的滿足纔是實實在在的,見效越慢的事情越是如此。

根據這個原理,科學家們提出了“10分鐘訓練法”,即一旦出現自控失敗的傾向,當你忍不住想拿起手機刷朋友圈和微博,首先不要抑制自己說“不行!”而是先停下手邊的事,延遲10分鐘再行動。

在這10分鐘裏,將呼吸放慢到每分鐘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的時間,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額皮質,有助於你的身心從壓力狀態調整到自控狀態,如果10分鐘過去你不想做了,那就不要做。

這樣簡單的兩個小動作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們即時衝動的頻率,能時刻意識到哪些是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哪些是正在浪費時間的事情。避免因爲各種原因,分心、拖延、工作沒有效率。

沒有一個公司會養一個做事無效率的人,更不會花耗大把的資源對這樣的人進行培養,最終這樣的思維會成爲職場人向上攀爬的一大阻力。

自控能力差,容易拖延,工作沒有效率是一個人陷入重度“打工者思維”的第二個跡象。

關注眼前,沒有大局觀

每到月底,一名員工想的只是工資什麼時候到賬,年底獎金會有多少、明年會不會加薪。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錢。

而老闆,想的卻是我花出去的工資和成本,未來怎樣才能賺來更多的錢,如何讓團隊和自己的時間價值最大化。

有人說,這是所站位置不同纔會導致思維不同。其實,也可以反過來,思維不同所站的位置纔會不同。

擁有打工思維的人,只關注眼前,最在意所謂的價值對等。思維上沒有大局觀,職場中到處都是天花板。

所謂的大局觀,就是說能夠全面地、系統地、前瞻性地看問題、思考問題,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解釋水平,指的是人思考問題時的抽象程度。

當我們使用抽象的方式理解某件事時,我們就處於高解釋水平狀態,就能站在大局觀上思考問題;而當我們使用具體的方式處理信息時,則處於低水平的狀態。

糾結於每月的薪水和付出就是一些很具體的事,而站在不同立場去思考問題則很抽象。

《豐田工作法》一書中曾經寫過,在豐田,經常要求員工要站在比自己現在的位置更高的立場上看問題。在公司內部,要站在上司的立場看問題。

他們的職位排序爲,班長<組長<工長<科長。班長要站在工長的立場看問題,組長要站在科長的立場看問題。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那麼做出的改善只能停留在現狀的延長線上,便再也沒有上升的空間。

比如說,你是一家公司的文案策劃,你可能更在乎是文案如果寫的出彩,老闆會不會加雞腿。如果能越級思考,站在上司的位置上,他可能更在乎文案的轉化率是多少,能給公司帶來多少利潤,是否能和甲方長期合作。

如果你再越兩級思考,站在公司創始人的位置上,創始人更注重的是掌舵大方向,瞭解競爭對手和市場情況。

當你重新回到你的位置,你就能從原先的“錯一個字50塊”,“轉化率高收紅包”這類的瑣事圈裏跳脫出來。

一個人的大局觀決定他的位置,而決定大局觀的則是他的志向。

如果只把自己的視野侷限在自己的崗位上,對企業的運作和正在做的事情毫不知情,就真的會被禁錮在現有角色上。

只關注眼前的事情、計較得失,沒有大局觀是一個人陷入重度“打工者思維”的第三個跡象。

職場佔據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但影響的卻是整個人生。

拿破崙曾經說過:

一個人能飛多高,並非由人的其他因素決定,而是由他自己的思維所致。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爲自己打工,但有的人卻能在工作中通過學習、思考和實踐,提升自我價值。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固定價值,在工作上超越期待打破固定價值,脫離重度打工者思維,才能掌控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命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