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行书《私诚帖》,尺牍,纸本,册,29.1×44.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集古录》:“学者皆谓铉笔虽未工,而有字学,一点一画,皆有法也。”全作书写较为随意,用笔的细节上也不是非常讲究,不过在结字带笔等处,也是暗合法度,自然流畅。从这几个字可发现,徐铉用笔也相当扎实沉着,且线条健劲厚实,如黄庭坚所谓“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整体用笔丰厚而圆转,这几处则更加明显,反映晚唐以来追求肥美的时代风尚,同样的意趣在宋初书家李建中的作品中亦可发现。

释文:

铉今有私诚。特兹拜托。为先有袪承人刘氏。其骨肉元在贵藩醴陵门里居住。所有刘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县大户张八郎。见在本处居住。今有信物并书。都作一角封记。全托新都监何舍人附去。转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门里面勾唤姓刘人。当面问当。却令寄信与茶陵县张八郎者。令到贵藩取领上件书信。所贵不至失坠。及得的达也。傥遂所托。惟深铭荷。虔切虔切。专具片简咨闻。不宣。()。再拜。

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其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

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俱精通文字学,被称为“二徐”、“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有《篆书千字文残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摹本)、《成武王庙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