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面对老城区复杂局面和历史遗留难题,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才能更好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辽宁路街道坚持问题导向,在体制机制上求突破,在党建和治理上抓融合,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切实提升了社会治理成效和群众满意度。

01

适应基层治理新要求 构建条块结合新机制

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破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老龄困难群体多、群众诉求多而复杂等治理难题,街道坚持条块联动、以块为主,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区域统筹、各方参与、服务便捷的综合治理网格化新格局。

在条线上,建立“一中心、六平台”。作为全区首批网格化治理试点,打破原有13个科室分工的壁垒,将运转模式调整为“一中心、六平台”。成立网格化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网格化治理问题53488件,及时处置率99.9%。各平台根据需要定期召集科室、社区推进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的解决,并分析研判形成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6个图层,对痛点难点问题、重点监管区域等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实现了资源集聚、信息共享、协作顺畅、便捷高效。

在区块内,机关工作人员下沉网格。确定一名党工委成员固定包一个社区,作为社区行政第一责任人,牵头研究解决社区“三重一大”事项;选派31名科级干部和优秀青年骨干,下沉网格任指导员,要求每天至少下沉网格一小时、每天上报一篇工作日志、每周解决一个以上难题,全权负责协调解决网格内安全稳定、帮扶救助等事项。人员下沉初期,也遇到大家不理解、不习惯等阻力,但街道党工委结合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人员自觉下沉,有效发挥作用。

02

适应基层治理硬任务

创新“党员帮办”新模式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随着网格化治理的深入,出现了日常收集大量的问题和需求难以快速妥善解决的突出矛盾,为此街道创新实施了“格中有我 党员帮办”民生项目,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治理难题的解决,得到居民的广泛拥护,这一项目正在参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做实网格党支部,明确帮办核心。将原有58个楼院党支部整合为31个网格党支部,按照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保障的标准,选齐配强网格支部书记,建立党员帮办站,规范帮办流程,实现支部建在网格上;选树278名党员中心户,在31个网格培育带动24支、1561人的帮办队伍,开展帮办3万余件,受益居民11.8万人次,将过去碎片化、触发式的零星志愿服务转变为常态化、系统化的“党员帮办”,激发了党员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为民服务的热情,“有事找党员、有困难找支部”已经成为居民的共识。

开展“四进网格”,壮大帮办力量。全国城市基层党建会议明确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街道将区域化党建作为重中之重,全面统筹联动。各社区党委通过共建议事会,与辖区13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双向服务承诺,发展了园林、电力、医疗等24支专业化帮办队伍。各网格党支部通过党员“四进网格”,凝聚网格内帮办力量,目前参与党员已达544名,弥补了网格党支部帮办中力量不足、能力不强的短板。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地贴心服务,树立了党员形象,发挥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居民在各类需求解决中更加信党拥党。

依托项目运作,提升帮办水平。为解决 “党员帮办” 规范性、专业性上的短板,街道聘请专业性较强的鑫义社工组织对帮办过程进行监督,健全档案、回访核实帮办效果和满意度;6个社区分别成立帮办中心,用120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作为保障,实现帮办队伍在网格支部领导下的高度自治;与辖区企业合作开发了“智慧帮办”系统,将治理重点、帮扶对象、帮办力量全部录入系统实时动态管理,实现了帮办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03

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 探索确保稳定新办法

面对群体的不同诉求,街道采取稳定任务下沉网格、包干责任落实到人,特殊群体诉求特殊响应等做法,圆满完成了十九大、上合峰会等重点时期的安保维稳任务。

依托网格机制,做好日常维稳。街道以网格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依托每个网格内“3+N”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信息摸排、走访帮扶、动态掌控,制定专门预案,实现了基层稳定人人参与、人人维护,有效解决了人手不足、责任不清的问题。

针对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化解。充分发挥退伍老兵易于被服务群体接受,沟通效果好的特点,精选46名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的退役老兵成立了“老兵服务社”,针对退役军人开展困难帮扶、政策落实、心理疏导等工作,面对面、心贴心沟通,以战友情、爱国情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正确面对困难,合理解决诉求。先后入户走访540多人次,帮办服务230余次,协调提供公益性岗位83个,为41名老兵办理了公共租赁住房,帮26名家庭困难的老兵摆脱了生活困境;针对房屋征收群体,会同承办单位、律师、心理咨询师等成立27人的稳定工作专班,对4600余户房屋征收中100余户存在隐患的逐一梳理解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