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面對老城區複雜局面和歷史遺留難題,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才能更好適應新時期的新變化和新要求。遼寧路街道堅持問題導向,在體制機制上求突破,在黨建和治理上抓融合,在力求實效上下功夫,切實提升了社會治理成效和羣衆滿意度。

01

適應基層治理新要求 構建條塊結合新機制

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爲破解老城區人口密度大、老齡困難羣體多、羣衆訴求多而複雜等治理難題,街道堅持條塊聯動、以塊爲主,逐步形成了黨建引領、區域統籌、各方參與、服務便捷的綜合治理網格化新格局。

在條線上,建立“一中心、六平臺”。作爲全區首批網格化治理試點,打破原有13個科室分工的壁壘,將運轉模式調整爲“一中心、六平臺”。成立網格化指揮中心,指揮調度網格化治理問題53488件,及時處置率99.9%。各平臺根據需要定期召集科室、社區推進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的解決,並分析研判形成安全生產、城市管理等6個圖層,對痛點難點問題、重點監管區域等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實現了資源集聚、信息共享、協作順暢、便捷高效。

在區塊內,機關工作人員下沉網格。確定一名黨工委成員固定包一個社區,作爲社區行政第一責任人,牽頭研究解決社區“三重一大”事項;選派31名科級幹部和優秀青年骨幹,下沉網格任指導員,要求每天至少下沉網格一小時、每天上報一篇工作日誌、每週解決一個以上難題,全權負責協調解決網格內安全穩定、幫扶救助等事項。人員下沉初期,也遇到大家不理解、不習慣等阻力,但街道黨工委結合制度化、規範化管理,實現了人員自覺下沉,有效發揮作用。

02

適應基層治理硬任務

創新“黨員幫辦”新模式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隨着網格化治理的深入,出現了日常收集大量的問題和需求難以快速妥善解決的突出矛盾,爲此街道創新實施了“格中有我 黨員幫辦”民生項目,以基層黨建創新引領治理難題的解決,得到居民的廣泛擁護,這一項目正在參評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

做實網格黨支部,明確幫辦核心。將原有58個樓院黨支部整合爲31個網格黨支部,按照有陣地、有人員、有經費保障的標準,選齊配強網格支部書記,建立黨員幫辦站,規範幫辦流程,實現支部建在網格上;選樹278名黨員中心戶,在31個網格培育帶動24支、1561人的幫辦隊伍,開展幫辦3萬餘件,受益居民11.8萬人次,將過去碎片化、觸發式的零星志願服務轉變爲常態化、系統化的“黨員幫辦”,激發了黨員羣衆自覺參與社會治理、爲民服務的熱情,“有事找黨員、有困難找支部”已經成爲居民的共識。

開展“四進網格”,壯大幫辦力量。全國城市基層黨建會議明確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街道將區域化黨建作爲重中之重,全面統籌聯動。各社區黨委通過共建議事會,與轄區138家企事業單位簽訂共駐共建雙向服務承諾,發展了園林、電力、醫療等24支專業化幫辦隊伍。各網格黨支部通過黨員“四進網格”,凝聚網格內幫辦力量,目前參與黨員已達544名,彌補了網格黨支部幫辦中力量不足、能力不強的短板。廣大黨員身體力行地貼心服務,樹立了黨員形象,發揮了支部戰鬥堡壘作用,讓居民在各類需求解決中更加信黨擁黨。

依託項目運作,提升幫辦水平。爲解決 “黨員幫辦” 規範性、專業性上的短板,街道聘請專業性較強的鑫義社工組織對幫辦過程進行監督,健全檔案、回訪覈實幫辦效果和滿意度;6個社區分別成立幫辦中心,用120萬元黨組織服務羣衆專項經費作爲保障,實現幫辦隊伍在網格支部領導下的高度自治;與轄區企業合作開發了“智慧幫辦”系統,將治理重點、幫扶對象、幫辦力量全部錄入系統實時動態管理,實現了幫辦服務線上線下有機結合。

03

適應基層治理新形勢 探索確保穩定新辦法

面對羣體的不同訴求,街道採取穩定任務下沉網格、包乾責任落實到人,特殊羣體訴求特殊響應等做法,圓滿完成了十九大、上合峯會等重點時期的安保維穩任務。

依託網格機制,做好日常維穩。街道以網格爲單位實行動態管理,依託每個網格內“3+N”工作力量常態化開展信息摸排、走訪幫扶、動態掌控,制定專門預案,實現了基層穩定人人蔘與、人人維護,有效解決了人手不足、責任不清的問題。

針對特殊羣體,實施精準化解。充分發揮退伍老兵易於被服務羣體接受,溝通效果好的特點,精選46名政治覺悟高、綜合素質好的退役老兵成立了“老兵服務社”,針對退役軍人開展困難幫扶、政策落實、心理疏導等工作,面對面、心貼心溝通,以戰友情、愛國情幫助他們打開心結,正確面對困難,合理解決訴求。先後入戶走訪540多人次,幫辦服務230餘次,協調提供公益性崗位83個,爲41名老兵辦理了公共租賃住房,幫26名家庭困難的老兵擺脫了生活困境;針對房屋徵收羣體,會同承辦單位、律師、心理諮詢師等成立27人的穩定工作專班,對4600餘戶房屋徵收中100餘戶存在隱患的逐一梳理解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