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均由甘肅日報通訊員石軍攝

秋末,柳湖是慵懶的,散漫的。以至於調皮的秋風打翻了畫師調色板,把柳湖染了個五顏六色,她也不在乎。唯有湖邊的遊人拿起相機、手機,把五顏六色的湖、五顏六色的柳留存在記憶中。

有着近千年歷史的柳湖,位於平涼市城區的中心,到八十年代初期,柳湖佔地面積有8.8萬多平方米,合133畝,其中湖水面積32畝,是隴東著名的自然山水園林。

據史載,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時,渭州太守蔡挺“引暖泉爲湖,環湖植柳千餘,建避暑閣於其中,爲柳湖之所由肇”。明嘉靖時,韓藩昭王佔爲苑圃,築亭榭樓閣十多處。清乾隆時(1736至1795年),闢“百泉書院”,後改爲“高山書院”,增建石橋牌坊和南北學舍。園內磚甕門二樓,複道相連。亭榭十數,茂林修竹掩映,環以清塘兩重,通畫舸。植菡蓞菱蒲,蓄金鯽鯉,羣鳥翱翔,水木之盛,甲於關隴。此次大規模的修葺柳湖,使之成爲西北地區名園。

據《柳湖書院志》載,當時柳湖“其地周圍,約四里有餘”。皇親國戚“每遊必駕舟以往”。當時的平涼生態環境之好,柳湖的蓄水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同時,園內建築有“迎賓樓”“承輝閣”“喜雨閣”“觀瀾閣”“匯流堂”“夏賞亭”“柳湖山”“龍王潭”等10餘處。同治初年,柳湖毀於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時,曾把行轅設在柳湖,那“新栽楊柳三千里”的“左公柳”,多半是從平涼柳湖培育的,可以說,柳湖是“楊柳三千里”的育苗基地。

陝甘總督行轅駐紮柳湖後,左宗棠從軍費中撥出白銀2600兩,對柳湖進行再次修復,更其名爲“柳湖書院”,並在柳湖栽植柳樹1200餘株。多年後,院內“左公柳”長成參天大樹,與園內湖水交相輝映,成爲名副其實的“柳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自平涼柳湖至涇州道中》寫道:“春風送客出湖亭,官道招搖接杳冥。百里平涼經綠雨,兩行高柳束天青。”

如今,平涼柳湖公園內仍尚存“左公柳”40多株,是甘肅省現今左公遺澤最多之處了。

柳湖之勝,始於暖泉。在柳湖園內有暖泉一眼,水溫達17℃左右,四季暢流。暖泉是柳湖的源頭,泉旁有一石碑,其上最早爲左宗棠題寫的“暖泉”兩個大字,下有“平涼高寒,水泉甚洌,此獨以暖稱,驗之隆冬不冰也”等銘文。在近千年歷史風雨飄搖中,暖泉幾曾斷流幾曾重修。如今,暖泉重新修整,續接改革的潮水,終日水流潺潺,引得遊人流連忘返,拍照留念。

柳湖,幽靜古樸,蒼然歲月,書寫着柳湖書院一脈書香。在平涼文化發展史上,柳湖書院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早在明清時期就發揮過興賢育才的作用。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秋,由寧夏調任平涼知府的顧光旭(號晴沙),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進士,曾任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監察御使等職。他曾在寧夏振興了“銀川書院”,來平涼未滿一月,便在“察吏安民”中,發現平涼環山抱水、鍾靈毓秀,是個出人才的地方,就在忙完公務之餘,竭盡全力,募集銀兩,在柳湖書院內陸續修建了觀海堂、深柳讀書堂、響鶴山房、養正軒、上下學舍、時雨亭、青黎閣等建築,定學額40人,錄取平涼府各屬士子前來學習。顧光旭稍有空閒,便到書院與諸生講學論文,哪個士子學習優秀,就對他進行獎勵,極大地激勵了士子們的求學熱情。因此,後人還爲他立了“感戴碑”。就學於柳湖書院而後成名的平涼籍舉人朱愉梅,在其撰寫的《柳湖書院志》中寫道:知府顧晴沙告老還鄉,秦蓉莊接任,爲重修柳湖書院,“乃集僚屬而謀之”,鹽茶同知陸勤轂、靜寧知州王賜均、隆德知縣張映宿、華亭知縣張世法和平涼知縣龔景瀚“各願出俸金而廣之”,足見倡者以身作則、無私奉獻的精神了。此時增建的柳湖書院,移校門由北向東,建有石橋、牌坊、藏書樓、廳堂、學舍。至此,書院規模宏偉,科第連綿,可稱極盛。書院管理嚴格、條規衆多,收藏於平涼市檔案館精品檔案展室內的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柳湖書院木刻版章程,就詳細地反映了當時這所名院的內部管理、經費籌措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對教育的重視和支持情況。柳湖書院內設山長、監院。山長即書院的主持人,也叫掌院、院長、主講,主要由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之人擔任,負責書院的組織管理和教學工作。監院歷來由地方官延聘,協助山長料理日常事務。柳湖書院著名的山長有:李存中,字允子,皋蘭縣人,舉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後在職。他能詩善文,精於書法。今蘭州白塔山“鳳林香嫋”牌坊題額就是他的作品。

1926年,柳湖書院被改爲甘肅省第七師範學校。1950年改爲平涼師範學校,其間,柳湖書院又成爲平涼培養幹部和各方面人才的搖籃。1958年,師範學校及其相關單位遷出,柳湖闢爲公園,同時,新建花籃式門庭、噴水花壇和彩繪木牌樓,增設兒童遊樂場,並將一些古碑數通移於園內。遊人進入園中,如入含靈蘊秀、蒼鬱翠雅之詩畫境界。柳湖最妙時在陽春三月,柳絮如雪,隨風而起,飄灑紛揚,遊人被罩在如煙似霧之輕紗中,佳境妙趣,難以言表。享譽隴上“平涼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即得名於此。古人曾有詠頌“柳湖晴雪”詩句:“滿目晴光映野塘,何來白雪遍空揚。紛紛玉屑隨空舞,片片銀光繞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溼,風前撲面不覺涼。柳湖饒有西湖趣,惹得騷人興自長。”

新中國成立後,柳湖書院內的學校及一些單位陸續遷出,恢復公園,增其舊制,再添新景。

2005年,爲弘揚平涼柳湖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平涼市委、市政府決定重建恢復隴東這一知名古蹟,實施了柳湖公園東擴改造工程。圍繞“柳”“湖”選景,按照“一湖、一泉、一瀑、一亭、一橋、一閣、一牆、一樓、一門、一石、一場”規劃,改造現有設施,治理南城牆,擴大湖面、增加柳樹和綠地,恢復柳湖書院。工程於2008年年底建成竣工,柳湖公園總面積達到了275.8畝,湖面和公園面積均擴大了一倍多。柳湖書院內恢復重建了“大講堂”“大成殿”“藏書樓”“魁星閣”“上學舍”“下學舍”等原有建築,總面積3724平方米,總投資1960多萬元。同時,把平涼市文化館遷入柳湖書院,成立了平涼市圖書館、平涼市畫院,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柳湖書院的文化內涵,使這一古代官辦“學堂”,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柳湖以其“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享譽隴上。春暖花開,遊人沿着石階幽徑漫遊湖邊,只見柳蔭蔥蘢,湖光瀲灩,花圃錯落,掩映迷離,亭臺玲瓏,劃舟輕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暮春時節,柳絮輕飄,瀰漫湖柳,“柳湖晴雪”油然而生。

夏日炎炎,柳廕庇日,湖波盪漾,消夏納涼的人們,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湖面上,遊船遊弋,船槳搖出遊人一串串笑聲。亭臺間,戲迷票友,一板胡、一鑼一鼓一花旦,古老的秦腔吼出了酣暢淋漓的人生。花間小道,情侶依依,遊人悠悠,花開月季,嬌豔牡丹,一簇花香,醉了柳湖。仲秋柳湖,五顏六色,菊黃葉紅,湖色斑斕。柳湖書院內,人頭攢動,文化大舞臺上,好戲連臺。秦腔眉戶演繹着戲劇人生,青春歌會是青年人的世界,少男少女,勁歌勁舞,活力四射。沿湖邊的青苔石板路走進平涼市圖書館,閱覽室讀書人盡情地汲取着知識的營養。圖書館的報告大廳讀書會,朗誦會,文化講堂,接連不斷,傳承國學,傳誦經典。柳湖書香,百年相傳,延綿不斷。

冬雪落柳湖,公園猶如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湖面如鏡,柳樹如銀。遊人、市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與湖與柳與雪留影,雪地裏打一個雪仗,坡道上滑出一道尖叫。柳湖就是在一年四季中長大,在一年四季中永遠年輕。

難怪作家賈平凹先生遊柳湖後,喜不自禁地寫下了美文:“這是甲子年八月十四日的遊事,第二天就是中秋,好雨知時節,故雨也停了。夜裏賞月,那月總感覺是我所遊過的湖,便疑心那月中的影子不再是桂樹,是柳”。

夜的柳湖,少了白天的喧鬧,遊湖的人依舊多,依舊默默地看湖看柳,一切那麼靜謐,一切那麼安好。(文/惠程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