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泰斗金庸去世,享年94岁。回顾他的一生,有两个标签不容忽视。

一个标签毫无疑问是文人。作为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自1955年开始到1972年封笔,总共写出14部武侠小说。据保守统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超过3亿册。这一成绩,可以说是小说界“中国第一IP”。

另一个标签,或许应该是商人。1959年,金庸靠10万港元创办《明报》,到1991年,《明报》上市时市值已经达到8.7亿港元。此外,版税也为金庸带来巨额收入。2010年,金庸小说在内地结集出版,金庸版税收入达到350万元,名列当年作家财富榜第12位。

对于金庸,倪匡认为可能是“中国五千年来第一个致富的知识分子”。那么,在成就小说界“中国第一IP”的同时,金庸又是如何靠一支笔写出《明报》8亿港元市值呢?

才子的致富经

金庸的武侠小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他无疑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的“大侠”。然而,年少的金庸,并未想到会走上武侠小说之路。曾几何时,当一个外交官是少年金庸的梦想。

1948年,金庸移居香港后,外交官的梦想戛然而止。在这里,他成就了作家、报人、商人的多重身份,更是与黄霑、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回首金庸走上武侠小说创作之路,也是充满偶然。1955年,因为梁羽生不再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在香港《新晚报》做编辑的金庸由此开启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他的第一部作品正是《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让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炮而红的同时,还赚了点钱。

正是靠着这点积累,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为了扩大报纸的销量,金庸利用自己的名人光环,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用粉丝效应带动《明报》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报道称,金庸创办《明报》初,资本仅有10万港元,但到1991年明报发行股票时,明报集团年盈利高达1亿港元,市值也达到8.7亿港元。凭借《明报》的火热,金庸个人财产超过6亿元,登上当年《资本》杂志“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

对于金庸的成功,确如倪匡表示,在中国文人历史上前所未见,在商人中恐怕更是少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他建立的《明报》集团,在香港的历史上,都写下了特殊的一笔。

家学渊源成就一代大侠

毫无疑问,金庸的武侠小说,盛名远播。有人说,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足可见其作品的流行程度。

作为金庸的粉丝,头条菌研究金庸成功的秘诀发现,除了后天的努力,金庸的家学渊源也是至为关键的因素。

1924年,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名门望族查家。这个家族人才辈出,有一个说法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帝给查氏一族宗祠题款称,“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据称,查家良田千亩,藏书甚丰。

现代史上,查家也是人才辈出,比如九叶派代表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是金庸的远方堂兄;金庸的表姐蒋英,是钱学森的夫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曾经当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蒋复璁,也是金庸的表哥。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是金庸的表哥。

从金庸的成长经历来看,其父亲是一位受过西式教育的大地主。他送给金庸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金庸,从小就是一个学霸级任务。

学霸的经商天赋,也早在中学就开始显露。据说,当年金庸看到很多同学为了准备入学考试刻苦读书,他灵机一动,和几个小伙伴总结了一些考试经验,然后又搜集了其他中学的一些招考试题,经过分析解答之后,他们将这些资料合辑成册,出版了一本书叫《给初中投考者》。公开发行之后,这本书从丽水畅销到了临近的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版税所得也让这几位少年中学时代就衣食无忧,还积累了考大学的经费。

正是这样的天赋,加上家学的渊源,成就了一代武侠泰斗。如今,大侠驾鹤西去,有人感叹,“属于我们的武侠时代正式结束了”。斯人已去,但愿未来,仍然有人如金庸所期望的那样,“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