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泰斗金庸去世,享年94歲。回顧他的一生,有兩個標籤不容忽視。

一個標籤毫無疑問是文人。作爲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自1955年開始到1972年封筆,總共寫出14部武俠小說。據保守統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超過3億冊。這一成績,可以說是小說界“中國第一IP”。

另一個標籤,或許應該是商人。1959年,金庸靠10萬港元創辦《明報》,到1991年,《明報》上市時市值已經達到8.7億港元。此外,版稅也爲金庸帶來鉅額收入。2010年,金庸小說在內地結集出版,金庸版稅收入達到350萬元,名列當年作家財富榜第12位。

對於金庸,倪匡認爲可能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致富的知識分子”。那麼,在成就小說界“中國第一IP”的同時,金庸又是如何靠一支筆寫出《明報》8億港元市值呢?

才子的致富經

金庸的武俠小說,陪伴着我們的成長,他無疑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心中的“大俠”。然而,年少的金庸,並未想到會走上武俠小說之路。曾幾何時,當一個外交官是少年金庸的夢想。

1948年,金庸移居香港後,外交官的夢想戛然而止。在這裏,他成就了作家、報人、商人的多重身份,更是與黃霑、倪匡、蔡瀾一起被稱爲“香港四大才子”。

回首金庸走上武俠小說創作之路,也是充滿偶然。1955年,因爲梁羽生不再在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在香港《新晚報》做編輯的金庸由此開啓了武俠小說的創作之路。他的第一部作品正是《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讓金庸的武俠小說一炮而紅的同時,還賺了點錢。

正是靠着這點積累,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爲了擴大報紙的銷量,金庸利用自己的名人光環,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用粉絲效應帶動《明報》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有報道稱,金庸創辦《明報》初,資本僅有10萬港元,但到1991年明報發行股票時,明報集團年盈利高達1億港元,市值也達到8.7億港元。憑藉《明報》的火熱,金庸個人財產超過6億元,登上當年《資本》雜誌“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

對於金庸的成功,確如倪匡表示,在中國文人歷史上前所未見,在商人中恐怕更是少有。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和他建立的《明報》集團,在香港的歷史上,都寫下了特殊的一筆。

家學淵源成就一代大俠

毫無疑問,金庸的武俠小說,盛名遠播。有人說,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足可見其作品的流行程度。

作爲金庸的粉絲,頭條菌研究金庸成功的祕訣發現,除了後天的努力,金庸的家學淵源也是至爲關鍵的因素。

1924年,金庸出生於浙江海寧的一個名門望族查家。這個家族人才輩出,有一個說法是“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康熙帝給查氏一族宗祠題款稱,“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據稱,查家良田千畝,藏書甚豐。

現代史上,查家也是人才輩出,比如九葉派代表詩人穆旦,原名查良錚,是金庸的遠方堂兄;金庸的表姐蔣英,是錢學森的夫人,這已是衆所周知的事情。曾經當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蔣復璁,也是金庸的表哥。著名詩人徐志摩,也是金庸的表哥。

從金庸的成長經歷來看,其父親是一位受過西式教育的大地主。他送給金庸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是狄更斯的《聖誕頌歌》。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金庸,從小就是一個學霸級任務。

學霸的經商天賦,也早在中學就開始顯露。據說,當年金庸看到很多同學爲了準備入學考試刻苦讀書,他靈機一動,和幾個小夥伴總結了一些考試經驗,然後又蒐集了其他中學的一些招考試題,經過分析解答之後,他們將這些資料合輯成冊,出版了一本書叫《給初中投考者》。公開發行之後,這本書從麗水暢銷到了臨近的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版稅所得也讓這幾位少年中學時代就衣食無憂,還積累了考大學的經費。

正是這樣的天賦,加上家學的淵源,成就了一代武俠泰斗。如今,大俠駕鶴西去,有人感嘆,“屬於我們的武俠時代正式結束了”。斯人已去,但願未來,仍然有人如金庸所期望的那樣,“我希望我死後一百年、二百年後,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說。我就很滿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