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眼中,陳毅是一個儒帥,打仗不如粟裕。其實,他文武雙全,既會打仗,也會決策。這連不少國民黨高官都無不敬佩。

新四軍成立後,陳毅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指揮江南新四軍日僞作戰200餘次,斃傷3000餘敵。但是,新四軍的勝利,必然招來日軍的報復。這時國民黨劃定給新四軍在江南活動的區域,只是京滬鐵路以南,東西不過百餘公里、南北只有五六十公里,爲一狹長地帶。劃定的區域內交通相當發達,日軍據點很多,新四軍迴旋的餘地十分有限。國民黨當局的目的,即是爲新四軍“劃地爲牢”。如不衝破“牢籠”,新四軍勢必在日軍和國民黨軍的夾攻下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境地。怎麼辦?陳毅想出了一個辦法:東進,就是出茅山東進——即從長江南北兩面向東向敵佔區發展,夾江而陣。

這樣,新四軍不僅不怕日軍的報復、圍剿,還正好可以扼住華中日軍的運輸線咽喉,扼制日軍。這是陳毅創建茅山根據地時,就已開始籌劃的分兵發展且獲得中央統一的一個具體行動。爲此,陳毅決定由手下葉飛率第6團爲先鋒去實施。1939年5月,陳毅派葉飛率部東進發展。據《葉飛回憶錄》中說:在6團出發前,新四軍副軍長項英來電反對東進,理由有兩條:一、東進超出了國民黨劃定的“地盤”,會破壞統一戰線;二、東進地區鐵路、公路、河網交錯,日軍兵力強大,據點林立,部隊到那裏會被敵人消滅。陳毅於是問葉飛:“你有沒有信心?”葉飛回答說:“我們有把握,不會被消滅。”於是,陳毅決定還是出發。可葉飛和第6團是新四軍編制內的,他們的調動需要國民黨戰區批准。若派葉飛東進,突破國民黨劃定的“牢籠”,對方肯定不同意,只能悄悄行事。爲此,陳毅研究了一個敷衍國民黨的掩護辦法,讓葉飛正式向國民黨當局告請病假休養,6團團長另委他人擔任,葉飛改名爲葉琛,再建一個新的6團。這就是新四軍新6團和老6團兩個6團的來歷。隨後,葉飛率老6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的番號出茅山東進了,果然一舉成功。

之後,陳毅親率主力東進江南,在敵後開展游擊戰,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不僅日軍那他沒辦法,國民黨軍也圍攻他不成,於是隊伍日益壯大。起初,國民黨當局是不承認新四軍東進的。後來,國民黨第三戰區正規軍被“掃蕩”日軍追得到處跑,新四軍見狀,便站出來,趁機對日軍發起作戰,且打得日軍狼狽而逃。這麼一來,國民黨軍在江南缺了新四軍,還真生存不下去,於是戰區司令官顧祝同等人不得不承認新四軍的合法存在,甚至顧祝同還一個勁地誇讚說:“中共就是高人多,辦法多。”這樣,葉飛也恢復了自己的真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