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好是在自己儿女的附近生活。“我宁愿自己死在家里也不愿意找一个不爱我的人我可以照顾自己不需要因为图别人照顾自己就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过后半生”。

在家里跟奶奶看电视

看得最多的就是相亲节目

《中国新相亲》

《新相亲大会》

《非诚勿扰》

在电视上循环播放

我被这种相亲节目刷新了择偶观

看完后

觉得自己能用里面的金句

也在男女嘉宾的暗送秋波里

尝到了柠檬酸的味道

这种有朝气还有粉底液味儿的节目

真是让年轻人沉醉

然而就在我迷醉在

粉色气息中不可自拔时

偶然发现的一档节目

让我自叹自己还是还年轻了

太不够硬核了

这档节目就是北京卫视的镇台之宝:

《选择》

《选择》也是相亲节目

但不同的是

在这里进进出出的

不是二三十岁的红男绿女

而是五六十岁的单身中老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我真的意识不到

原来老年的相亲世界

比年轻人狂野多了

怪不得岁数大的人总说

走的路比我们吃的盐都多呢

有时候这句话并不是为了压我一头

而是客观事实

《选择》是关于

中老年离异丧偶男女士相亲节目

参与节目的嘉宾

是一群把“难”当作生活常态的人

比如这位阿姨

前夫因肺炎离世

两个人感情非常好

丈夫生病住院期间

阿姨早晨四点就起床

用保温桶装着荤、素、稀、干的菜肴

六点钟来到肿瘤医院给丈夫喂饭

丈夫走了之后

这个阿姨手上还戴了两个戒指

一龙一凤

寄托对前夫的哀思

像这样的阿姨还有很多

在她们经历了

离婚、丧偶、生活不易这些事情后

择偶标准跟年轻人相比简单了许多

年轻人交友节目里

人们喜欢高挑的、漂亮的、有理想抱负

不行就换人

挑对象比在菜市场挑菜速度都快

而在《选择》节目里

“真心想成家”

则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择偶标准之一

不是他们觉得自己老了

没有资格提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而是一份踏实、能有人说说话的家庭生活才能安慰后半生

他们想要的是安稳的生活

对询问男方的住房情况不避讳

询问住房情况

也是在询问对方的独立生活能力

如果这么大岁数没有个稳定住房

没有哪个阿姨愿意陪他颠沛流离

他们不想异地恋

不愿意离开自己现有的生活圈子

去适应陌生环境

最好是在自己儿女的附近生活

中老年相亲的时候除了看中这些外在的还有深沉的精神需求

你说他们只是想找个人踏踏实实过日子

但参加这个节目的

对过日子这件事都已经门清了

我相信他们一个人也能活

并且早就对柴米油盐的日子麻木了

只是他们缺一份陪伴

这跟年轻人那种单身生活不一样

他们的孤独

是儿女、宠物、广场舞等

娱乐生活不能弥补的

为了吸引到自己中意的对象

有些叔叔阿姨用语言表达出来

话说得很直接

不比年轻人委婉

在喜欢的人面前人们都是冲动的这跟年龄没关系

中国没有哪条法律规定

四十岁以上男女

没有一见钟情的权力

光说肯定是不够的

活这么大岁数什么场面没见过

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

需要表现出对方想要的

互利互惠,不空手套白狼

是成年人的自觉性

于是叔叔阿姨们向对方展示自己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技能意味着我能给你安稳的生活让你也不用四处奔波

节目组根据这点把VCR弄的很直给

没有花里胡哨的剪辑和滤镜磨皮

取而代之的事实陈述

“这120平米那144平米”

是不比说自己拜帝王斗苍天啥的

更能让对面的阿姨放心?

节目里,一个北京大叔

云淡风轻地描述自己的万贯家财:

金融街有套90多平的房子每平米已经涨到十五万

/给大叔万贯家财找个继承人/

同场的阿姨们也不弱

简单举个例子

苏阿姨,三套房

一套德内大街快拆迁的房子

一套大兴一百三十平

一套在海南

/阿姨,我也不想努力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老话说的一点不差

叔叔阿姨们在相亲的时候

传递给对方的信息

除了自己的需求

自己的生存实力

还有一点: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是中老年相亲的一大门槛

他们想给晚年生活找个伴

而不是找个病友,给人当护工

为了展示自己身体倍儿棒

秀肌肉的极少

男嘉宾尽量用俯卧撑、仰卧起坐

给女嘉宾传达信息:

我还能活挺长时间呢

这个节目从2013年就有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更新到今年一月七日

每期都有四个以上

这样单身中老年的人出现

但这只是参加节目的

那么不参加的单身叔叔阿姨呢?

想必更多了

他们都七老八十了

还出来现什么眼?

但请明白

人如果不死

就都会变老

他们的现在

可能是嘲笑这档节目的年轻男女的未来

这群人的发言也揭露了一个现实:

中老年的情感需求不被重视

这档节目的背后

隐藏的是被当代人忽视的中老年离丧偶男女士情感孤独症

之所以称之为孤独症

是因为这是一种情绪下沉的状态

它是隐性的、消极的

某天下午逛公园的时候

起头用大一些的字体写着:“征婚”

1958年出生

算下来这位大爷今年62岁

再仔细看征婚的内容

是这样的:

本人1958年出生

子女均已婚且可独立生活

已退休,有退休金

身体健康

因年老孤独,想找女老伴

请有意者与我联系

概括起来意思是:

我有钱生病的话有儿女照顾不用你操心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天

中年离丧偶老人

如果不给儿女看孩子

平日里就自己跟一些老同事

跟老邻居唠闲嗑

如同秋后的庄稼

掰了棒子割了穗

就剩杆了

就是这样一批中老年人

找老伴的现状比年轻人脱单都残酷

在找老伴之前

就有一道坎:

儿女的意见

如果儿女同意了

就等于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如果儿女不同意

他们大多数不会逆着走

怕给儿女添麻烦

但能找到一个老伴

炕上一坐,抽袋旱烟,嗑点瓜子

有说有笑的

不比年轻人找对象容易

《选择》节目里介绍了这样一个大姨

上台之后跟台上的叔叔

都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被叔叔说没眼缘

阿姨下台离场

在还没下台的时候

就叹了口气

尽管这样还不能逃过

那些户口等硬性要求

他们不需要那种所爱隔山海

山海皆可平的热烈

可就是在本地找个合适的

都很难

可能是因为没眼缘

不在同一所城市等等

我咨询过一些离婚女士的意见

在她们的眼里

虽然不用遇上可平山海的爱

但是一定要有爱

要能聊到一起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印象很深:

“我宁愿自己死在家里也不愿意找一个不爱我的人我可以照顾自己不需要因为图别人照顾自己就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过后半生”

这句倔强的话

背后有这个女人的坚持

更多的,还是孤独

中老年抛头露脸参加电视相亲

的确需要不小的勇气

但如果能避免孤独至死

这份勇气太值得付出了

尽管国情与体制不同

但日本老人“孤独死”的现状

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9年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

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里

每3人中就有1人“孤独死”

/清洁员在打扫孤独死老人的屋子/

无人陪伴,无人知晓

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

更让人心痛的是

孤独死的人在他们死后很久才被发现

能提醒人们的

只有弥散到邻居家里的恶臭味

和不时出现的驱虫和苍蝇

我们知道有他们的存在是从他们的不复存在开始的

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是一句没有回音的求助

/管理员,请帮帮我/

我们经常说

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了

因为别人都在工作、努力生活

可反过来看看自己

发现自己怎么努力工作都养不起生活

所以会有这种短暂的

跟不上趟的感觉

孤独死去的人

在没有抓到救命稻草之后

抛弃了世界

在抛弃世界之前

经历的是长时间的自己与自己相处

陪伴等于0

与儿女关系不好

甚至是无儿无女的生活

/孤独死去的老人屋里放着储水的瓶子/

在中国

孤独死发生在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身上

身边没有老伴,没有孩子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

他们打不败死神

现在人们未婚、离婚率上升

社会老龄化加重

80、90后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

跟着压下来

许多人在照顾自己的小家

和照顾父母之间分身乏术

于是催生了许多

家政行业、商业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经常跟自己朋友开玩笑

等我们老了

就搬进一栋大房子里

把儿女撇了

在大房子里蹦迪

可能多的时候

随着我们长大

这种“抛妻弃子”的理念淡化

剩下的是对成年人生活不易的错愕

和面对父母养老问题的猝不及防

从工资里扣除的五险一金

慢慢成了年轻人

不敢轻易辞职的原因之一

如果孤独是每一个人

在这个时代里难逃的终局

那么从孤独到死亡之间的防坠网

又何时能建好呢?

相比那些编织集体梦幻的宏大叙事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

尽管社会一直在呼吁年轻人关爱老人

但对于老人的情感需求

仿佛成为了一个共知“灰色地带”

当养大我们的父母成为老人

我们是否也可以对他们

多一些包容和“溺爱”呢?

买家砍价有多强?——卖家疯了!

疫情过后,再猛的中青年记忆力都滑坡了...

这届网友的脑细胞都用在了起骚网名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