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邵傳賢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自古以來,紅寶石都被人們視作珍寶。在歐洲神話中,7月份的生辰石,便是紅寶石,它是愛情的象徵,歐洲皇室的婚禮上,經常將紅寶石當作婚姻的見證。與紅寶石相關的浪漫傳說數不勝數,《聖經》中也認爲紅寶石和智慧與美貌相關。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那麼紅寶石爲什麼會成爲那麼多人的追求和嚮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紅寶石神祕的面紗。

紅寶石是一種稀有礦物質——叫作“剛玉”,它通常無色,由高密度鋁原子和氧原子聚合而成。在少量鋁原子取代別的原子時就會呈現白色。微量的鉻元素使紅寶石傾瀉出深紅色的光芒,而鈦原子和鐵原子造就了藍寶石耀眼的藍色光芒,鈦和三價鐵讓極爲珍稀的橙剛玉漫射出橘黃色的光彩。

衆所周知,硅和鐵是構成地球的主要物質,這兩種元素在地球上可以說無處不在,除了紅寶石外,連藍寶石和橙剛玉都含有微量的鐵。紅寶石是如何避開硅和鐵而與極其罕見的鉻元素結合在一起的呢?藍黃寶石又是如何恰到好處地吸收微量鐵元素的呢?這就是寶石的祕密與價值所在。無論哪類寶石,一旦糅合了些許硅和鐵,它們便哪種光都發不出來,頓時黯然失色。紅寶石的珍稀就在於它不可思議地躲過了鐵硅元素無所不在的污染。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地質學家表示,紅寶石的蘊藏地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不連貫的大理石帶,從塔吉克斯坦穿越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一直延伸到中國和越南境內,綿延3000多千米。紅寶石礦藏的成因與構造地質學因素密切相關,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板塊擠壓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紅寶石正是這一地質活動所造就的,這一觀點已經被世界主流地質學界所認可。

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向亞洲大陸位移,把遠古時代兩者之間的特提斯海擠得變小。在特提斯海底蘊藏着石灰石和碳酸鈣沉積岩。特提斯海的石灰石含有大量從周圍岩石上衝刷下來的各種礦物質,這其中就包含形成紅寶石必需的全部成分——鋁、鉻和硅。

隨着特提斯海的消亡,海里的石灰石被深深埋進土裏,它們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就變質成閃光漂亮的大理石。與此同時,熔化的花崗岩侵入大理石內部,蒸發掉透過岩石過濾出來的液體。這種換質過程去掉硅而留下了鋁。又經過4000萬~4500萬年的時間,這兩個大陸板塊慢慢擠壓造成了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最終,這裏的地表受到侵蝕後,沿着兩大板塊撞擊的斷裂處出現了呈項鍊狀分佈的紅寶石蘊藏地。

今日知識點

中學地理:礦產分佈、板塊運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