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贼持黄风帽、黄马褂诸伪职服诱降,兆熊佯许之,潜即营内掘地道,而以所余火药实之,铺薄板,覆以芦席,置马踏坐其上,右手持烟管,左手持火绳以待,大开营门,而使使绐贼降,趣贼渠入营,定要约,即可信则降若,不者有死耳。四川提督出马,自然要携带四川兵,小把总周兆熊荣幸地被选中,几经辗转,他与700名老乡一起,被提督大人带着,来到了镇江战场。

"

无论是历史、文学史、艺术史……人们总是将眼光放在那些位高权重名气大的“大人物”身上,而对同时期名气不是很张扬的“小人物”则装作视而不见,或者压根就不去重视,仅仅将其视为路人甲而已。“历史”轻轻一笔,这个人就被抹去了。

《近世中国秘史》“续记咸同间用兵轶闻”采《在野迩言》“周副将殉难”一则,述周兆熊事,论之曰:“期时洪军兵势浩大,周副将以区区千人,抗十倍方张之敌,慷慨捐躬,阖营同烬,不谓烈哉?视吉尔杭阿身统大军七十营,一战而溃,仓皇自刎,其贤不肖为何如矣。”

对于周兆熊这个人,因为位不高,名不显,正史对其记载,寥寥几笔,鲜为人知。只知他是四川成都人,曾与太平军战于江苏,进攻镇江,驻军城南破子冈,最终战败自尽。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周兆熊最初是在四川当兵吃粮,在绿营中苦熬几年,最后混成了把总。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道光皇帝把四川提督调到战区当了参赞大臣。四川提督出马,自然要携带四川兵,小把总周兆熊荣幸地被选中,几经辗转,他与700名老乡一起,被提督大人带着,来到了镇江战场。结果呢,提督大人到了镇江以后就预感此战不妙,战争还没打起,他就先“风紧,扯乎”了。

提督大人逃之夭夭,700名川兵当然不会顶住,他们顺理成章的一哄而散。然而,只有小把总周兆熊一人没有匆忙加入逃跑的大军。不但不跑,他还卧倒、镇静自若的瞄准,冲追杀过来的英国人放了一枪,并且命中了。这一枪打没打死英国人,没人知道。但是巨大的轰鸣声过后,几百名逃跑的川军齐齐回头,近千只眼睛都见证了一个老外在周兆熊的枪口下颓然而倒,并被同伴抬走。

闲时番阅古籍,偶尔看到一篇《周兆熊传》,与《在野迩言》所述互有详略异同,可以参看。

文云:

周兆熊,四川人,积战功至参将,晋副将衔。咸丰六年四月二十八日,镇江全师总统吉抚军击贼高资阵亡。 九华山老营,以军中无主,各弃营溃,惟兆熊一营五百人不动。当是时,大兵溃散,九华山以下,惟东岘山余镇军一军,仅自守,下游无捍蔽,贼急图下窜丹阳、常州,而兆熊故骁将,贼畏如虎,将兵虽少,虑蹑其后也,因麇聚环攻之。

贼数万,兆熊将五百人,竭力固守,血战三日,粮食火药俱尽,麾下存三百人。

兆熊进而语之曰:“势不支矣,吾受国厚恩,位至大将,不敢偷生负天子,尔曹宜速去。”

众哭失声,愿相从俱死,无一走者。贼持黄风帽、黄马褂诸伪职服诱降,兆熊佯许之,潜即营内掘地道,而以所余火药实之,铺薄板,覆以芦席,置马踏坐其上,右手持烟管,左手持火绳以待,大开营门,而使使绐贼降,趣贼渠入营,定要约,即可信则降若,不者有死耳。

贼度其无他,易之,贼渠十余人,从者数百人,欢噪入营。兆熊起立,呼曰前,前则绳堕药轰起。

兆熊与麾下俱死,贼渠歼焉。兆熊既死,贼始进攻余营,而张总镇国梁援兵已至,余营得无恙,下游布置渐定,贼不敢入,兆熊力也。得旨赠恤如例。

其中周兆雄所将兵数与诈降诱敌之策,在《迩言》均未之及也。

在太平天国之战中,江南大营是个尴尬的军事机构,因其失败,所以长久被无视着。说起太平军的对手,后世的人们往往把焦距放在湘军身上。然而,在江南大营当中,还是有那么一些人称得起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周兆熊身后的抚恤与江南大营一样尴尬。吉尔杭阿是咸丰皇帝竭力栽培的满族亲贵,所以说,尽管他在镇江之战中犯了很多愚蠢的错误,依旧在死后极尽哀荣。与之死在同一场战役中的其他清将,全都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吉尔杭阿的陪衬。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周兆熊。

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曾经无比风光的吉公祠最终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吉尔杭阿若是在黄泉与周兆熊相遇,恐怕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

"".slice(6, -6), groupId: "681772726201666817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