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当成年人在不停抱怨“压力大”、“心情低落”时,你可能没曾想,当前身在加拿大的未成年人也正在遭受“心灵感冒”的重大冲击。一份由多伦多教育局(TDSB)最新公布的官方调查报告显示,在读的中小学生人群中,年级越高,其日常精神压力就越严重。与之相伴的,还有“孤独感”、“疏离感”,在这份多达20万名家长和学生参与的调查中,只有54%的高中生认为前途充满期待,该数字与5年前的同类调查相比下跌了4%。而对于“自身各方面均感觉满意”的询问中,只有60%的高中生表示满意,该数值也比5年前下跌了10%。

华裔学生作为多伦多未成年人群体中的“生力军”,自然也是“压力”与“孤寂”两大“元凶”的中招人群。再加上中国式“虎妈狼爸”家庭教育概念在过去五年的蔓延,使得华裔学生的脆弱心灵里更蒙上了不可言说的无奈与委屈。那么,面对升学压力与残酷竞争,华裔学生到底该如何面对无法绕开的压力话题?华裔父母又该如何调整“相处之道”,让自己的孩子平顺度过青少年的学习生涯,并为子女的将来埋下幸福的种子呢?为此,捕舆者采访了多伦多的教育专家学者,一同为您支招解惑。

在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OISE),捕舆者采访了研究安省中小学课程体系多年的Ping博士。作为亚裔的第二代移民,他从小就在多伦多的约克区接受了全套的公立学校教育。Ping博士表示:“TDSB此次五年一度的大规模调研十分有意义。这份报告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加清醒地看到当前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要直面的挑战。我举一个例子,5年前该类调查所走访的7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约87%和69%的孩子表示他们的情绪及精神状况良好。而在本次调查中,分别只有80%和60%的同级学生有此感受,数字是下跌的。而且,根据我所走访的公立校研究发现,少数族裔,例如华裔、印度裔的青少年,他们普遍在无形中感受到同辈以及老师所带来的外在压迫感。”

随后,Ping博士严肃指出:“既然数据已经开始在提醒我们了,那么,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式’与‘行动力’。教育的本质是要让孩子内心种下‘自动自发’的动因,而不是逼迫他们去应付各类无休止的考试,还有让人生厌的唠叨。在这方面,我建议少数族裔的家长们,特别是崇尚所谓‘威胁式’家庭教育的人士,一定要减少甚至杜绝此类行为。要记得,你永远无法强迫一匹马去喝水,除非它自己愿意。”

Sandy是在旺市一家中学任教的全职教师,她在读到TDSB的这份报告后,强烈表示,这份调查与她的切身感受十分相符。Sandy指出: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多元以及上网设备的普及,在过去的五年里,她的学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在了上网以及网络虚拟社交中。而对于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的兴趣却与日俱减。在Sandy的班级上,她策划了呼吁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的每天一小时“Wifi-Free”行动计划。它的宗旨就是让父母主动给孩子树立榜样,每天晚上把家里的无线网络关闭一小时,然后用这段“无网化”的时光,亲子互动或走出家门,让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更多地通过肢体与言语来传递,从而纾解青少年内心的孤寂与压力感。

标题图来自nul.com.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撰稿/杨芮(加拿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