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忆】2003年陵川抗击非典的岁月

回忆抗击非典的岁月

县疾控中心

2003年是我们卫生防疫工作者最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国部分省市相继暴发传染性非典性肺炎(简称非典)。2月份广东非典流行,3月中旬山西太原、北京等地相继发现病例,疫情十分严峻。4月份省市先后下达了《关于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主要战略决策是以“预防为主,防大于控,控大于治”。县委政府要求防疫站要严防死守,阻非典疫情于境外。

坦率地说,防疫站自建站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大的疫情,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职工,就像身处和平环境的战士,猝然遭强敌来袭,还是有些手忙脚乱。好在国家、省、市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为防疫站做好辖区内非典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

说到防疫站,就要谈一谈当时的现状。受市场大潮和卫生改革的影响,防疫站从2000年开始由原来的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财政定补事业单位,定补标准是每人每月250元的事业经费,其余由单位业务收入支付。由于种种原因,到2002年底,防疫站职工累计有9个月未领到工资,人心浮动、士气低落、工作混乱。春节前夕,发生了全体干部职工到县委县政府上访的事情,结果是时任站长赵志田被免职,临时指定卫生局长靳志德代理防疫站站长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卫生局紧急指定原刚从古郊卫生院院长岗位退下来的宋发龙院长和郎俊荣、宋银香3人至站上临时主持工作,首先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成立了非典防治领导组,做了一系列预防控制”非典“的准备工作。

直到2003年4月下旬,经县委组织部任命,新任防疫站站长徐陵生才正式到任,接管了防疫站的全面工作。

4月下旬,随着疫情的发展、非典防治工作的进展以及新任站长徐陵生的到来,再次对领导组成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组长是新任站长徐陵生,因为没有副职,我是办公室主任所以就成了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疫情信息报告组、消毒消杀排查组、疫情流调组、后勤保障组。同时制定了《陵川县防疫站非典防治预案》、《陵川县防疫站非典防治技术方案》、《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预防性消毒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确定责任人,签定责任书,全站一盘棋,统一指挥,协调作战,各司其职。从此一场没有硝烟的防控非典战役,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迅速展开。

疫情监测报告

以县、乡、村和县直各医疗机构为基本信息网络单位,全天候无缝隙值班,实行24小时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防疫站设立了疫情专用电话,全天候24小时拨叫。每日疫情报告分上午9:00时,下午4:00时前。各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各医疗单位报告辖区内疫情情况,收住发热病人情况;各消杀排查点报当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有无发热病人、车辆消杀情况。下午5时前疫情信息收集完毕后,6时准时电话上报县非典办公室,同时相关疫情信息、消杀情况、外来人员流动情况由我写成每日一报,上报县防控”非典“指挥部,并呈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

消杀排查工作

4月15日防疫站首先派出9名消杀人员,分为3组,分别在陵川县汽车站、平城镇杨寨河路口、崇文镇狮古桥路口、后川路口设卡对过往车辆进行消毒。还有一组3个人在县城个机关单位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422日后根据非典办统一安排,原消杀路口改为陵晋线西河底路口、长礼线杨村镇泉头村路口、陵辉线六泉东双脑水电站、长陵线平城镇后河村路口共四个交通道路口设卡,对返乡人员以及其他流动人口进行排查、测量体温,同时雇佣42名消杀人员对重点单位、过往车辆进行消毒处理。随着全国非典疫情的控制,直到6月上旬最后一个卡点撤回,整整持续了50多天,累计排查流动人口20579人,其中外地入境人员4120人,出差返乡人员4086人,学生返乡人员941人,体检人数6786人,县城已消毒单位次数7107次,其中由防疫站专业人员直接消杀的县直机关单位、重点公共场所共2458单位次,入境车辆消毒23059车次,公交、的士消毒3793车次。50多天的严防死守,多数消杀卡点上的同志至始至终没有回过一次家,吃住在消杀排查点上,大部分同志脸晒黑了,人消瘦了,但他们保住了陵川的一方净土,圆满完成了县委政府交给的拒SARS于境外的任务,至今回忆起来,仍然令人敬佩。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防疫站防控非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最重要的手段。随着防治非典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工作逐步得到规范和落实。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反应迅速、行动敏捷的高素质流调队伍就成了防疫站非典领导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流调人员接触的是高危人群,面对的是传染性极强的SARS病毒,感染率高,危害性大,工作流程复杂,仅穿脱防护服就有极为严格的要求。防疫站现有的业务工作人员,从领导到职工,可以说都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疫情,更不要说深入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此,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我们迅速从各科室抽调9名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分为三个流调小分队,在市防疫站专业人员的具体指导下,突击培训,反复演练,边学习边流调,迅速参加到了抗击非典的最前沿。52日针对东关村村民王志红、赵满新从北京治病返乡的情况,迅速出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又相继对在北京广告公司工作返乡的杨村镇东尧村秦艳红、秦志敏、秦红亮,就诊于长治市人民医院的秦家庄乡石井村的郭云龙、秦荷芬夫妇,就读于我省建材学校返乡学生崇文镇小召村人赵虎进行了重点调查、跟踪随访。531日中午站内值班人员接到电话说,二化厂副厂长王理富出差后返乡因发烧住进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流调人员来不及吃饭迅速赶赴疫点,穿戴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对该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和王理富密切接触的6人实施医学观察,直到隔离解除。

防控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对我县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来说,确实是一项新工作,新挑战,更是一项新考验。因为当时太原、晋城等地先后都出现了非典患者,疫情十分严峻,省、市、县督察组如走马灯似地深入各个工作点督查指导,面对肆虐的SARS病毒,防疫站,不仅要当好抗击非典的排头兵、主力军,深入疫区、疫点,认真细致地排查每一个从疫区归来的人,及时发现和医学观察每一个发热病人,隔离和治疗每一个可疑病人或确诊病人,及时准确收集各方面的疫情信息,为非典指挥部提供第一手资料,还要做好疫点消毒、终端消毒,指导全县的预防性消毒,为人民群众释疑解难。因此防疫站在非典时期,工作十分紧张繁忙。各级各类文件、通报、信息、调查表格等就像雪片一样堆满每个工作人员的案头,电话铃声不断,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身兼数职,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上班吃饭没了集中点,熬夜加班成了每一个人的常态,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有许多人体力透支,带病工作,还有的干脆就在工作岗位上打起了吊瓶,当时我们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轻伤不下火线”,“小病不离战场”。直到6月份非典结束,没有一个同志叫苦叫累,没有一个向组织要报酬、争荣誉。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动地诠释了“防疫卫士”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这个荣誉称号。

抗击非典,使我们每一位防疫工作人员,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教育、锻炼和洗礼,同时也给防疫站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变化,首先是防疫站全体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以前的那种拖拉、不认真现象荡然无存,专研业务、学习技术的风气进一步形成,职工的业务素质明显提升,防疫站的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其次是争取到了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业务经费有了一定保障,各项政策待遇得到了落实。三是赢得了全社会的对防疫站的重新认识和工作配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褒奖和支持,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方式的进一步增强。

而今,虽事隔多年,但抗击非典的经历却依旧历历在目,成了我们每一位接受过非典历练的防疫卫士心中永远的记忆。

来源:陵川新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