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憶】2003年陵川抗擊非典的歲月

回憶抗擊非典的歲月

縣疾控中心

2003年是我們衛生防疫工作者最難忘的一年。因爲這一年我國部分省市相繼暴發傳染性非典性肺炎(簡稱非典)。2月份廣東非典流行,3月中旬山西太原、北京等地相繼發現病例,疫情十分嚴峻。4月份省市先後下達了《關於加強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主要戰略決策是以“預防爲主,防大於控,控大於治”。縣委政府要求防疫站要嚴防死守,阻非典疫情於境外。

坦率地說,防疫站自建站以來,從未經歷過如此大的疫情,無論是老職工還是新職工,就像身處和平環境的戰士,猝然遭強敵來襲,還是有些手忙腳亂。好在國家、省、市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相繼出臺,爲防疫站做好轄區內非典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導。

說到防疫站,就要談一談當時的現狀。受市場大潮和衛生改革的影響,防疫站從2000年開始由原來的全額財政撥款事業單位改爲財政定補事業單位,定補標準是每人每月250元的事業經費,其餘由單位業務收入支付。由於種種原因,到2002年底,防疫站職工累計有9個月未領到工資,人心浮動、士氣低落、工作混亂。春節前夕,發生了全體幹部職工到縣委縣政府上訪的事情,結果是時任站長趙志田被免職,臨時指定衛生局長靳志德代理防疫站站長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衛生局緊急指定原剛從古郊衛生院院長崗位退下來的宋發龍院長和郎俊榮、宋銀香3人至站上臨時主持工作,首先根據上級業務部門的要求,成立了非典防治領導組,做了一系列預防控制”非典“的準備工作。

直到2003年4月下旬,經縣委組織部任命,新任防疫站站長徐陵生才正式到任,接管了防疫站的全面工作。

4月下旬,隨着疫情的發展、非典防治工作的進展以及新任站長徐陵生的到來,再次對領導組成員進行了充實和調整,組長是新任站長徐陵生,因爲沒有副職,我是辦公室主任所以就成了副組長,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疫情信息報告組、消毒消殺排查組、疫情流調組、後勤保障組。同時制定了《陵川縣防疫站非典防治預案》、《陵川縣防疫站非典防治技術方案》、《疫源地消毒技術規範》、《預防性消毒技術規範》等一系列技術性文件,各級各類人員職責,確定責任人,簽定責任書,全站一盤棋,統一指揮,協調作戰,各司其職。從此一場沒有硝煙的防控非典戰役,在縣委政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迅速展開。

疫情監測報告

以縣、鄉、村和縣直各醫療機構爲基本信息網絡單位,全天候無縫隙值班,實行24小時疫情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防疫站設立了疫情專用電話,全天候24小時撥叫。每日疫情報告分上午9:00時,下午4:00時前。各鄉鎮衛生院和縣直各醫療單位報告轄區內疫情情況,收住發熱病人情況;各消殺排查點報當日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情況、有無發熱病人、車輛消殺情況。下午5時前疫情信息收集完畢後,6時準時電話上報縣非典辦公室,同時相關疫情信息、消殺情況、外來人員流動情況由我寫成每日一報,上報縣防控”非典“指揮部,並呈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

消殺排查工作

4月15日防疫站首先派出9名消殺人員,分爲3組,分別在陵川縣汽車站、平城鎮楊寨河路口、崇文鎮獅古橋路口、後川路口設卡對過往車輛進行消毒。還有一組3個人在縣城個機關單位和公共場所進行消毒。422日後根據非典辦統一安排,原消殺路口改爲陵晉線西河底路口、長禮線楊村鎮泉頭村路口、陵輝線六泉東雙腦水電站、長陵線平城鎮後河村路口共四個交通道路口設卡,對返鄉人員以及其他流動人口進行排查、測量體溫,同時僱傭42名消殺人員對重點單位、過往車輛進行消毒處理。隨着全國非典疫情的控制,直到6月上旬最後一個卡點撤回,整整持續了50多天,累計排查流動人口20579人,其中外地入境人員4120人,出差返鄉人員4086人,學生返鄉人員941人,體檢人數6786人,縣城已消毒單位次數7107次,其中由防疫站專業人員直接消殺的縣直機關單位、重點公共場所共2458單位次,入境車輛消毒23059車次,公交、的士消毒3793車次。50多天的嚴防死守,多數消殺卡點上的同志至始至終沒有回過一次家,喫住在消殺排查點上,大部分同志臉曬黑了,人消瘦了,但他們保住了陵川的一方淨土,圓滿完成了縣委政府交給的拒SARS於境外的任務,至今回憶起來,仍然令人敬佩。

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是防疫站防控非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羣,最重要的手段。隨着防治非典工作的不斷深入,各項工作逐步得到規範和落實。建立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反應迅速、行動敏捷的高素質流調隊伍就成了防疫站非典領導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爲流調人員接觸的是高危人羣,面對的是傳染性極強的SARS病毒,感染率高,危害性大,工作流程複雜,僅穿脫防護服就有極爲嚴格的要求。防疫站現有的業務工作人員,從領導到職工,可以說都沒有經歷過如此大的疫情,更不要說深入疫點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爲此,根據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要求,我們迅速從各科室抽調9名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同志,分爲三個流調小分隊,在市防疫站專業人員的具體指導下,突擊培訓,反覆演練,邊學習邊流調,迅速參加到了抗擊非典的最前沿。52日針對東關村村民王志紅、趙滿新從北京治病返鄉的情況,迅速出擊,嚴格按照操作規範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後又相繼對在北京廣告公司工作返鄉的楊村鎮東堯村秦豔紅、秦志敏、秦紅亮,就診於長治市人民醫院的秦家莊鄉石井村的郭雲龍、秦荷芬夫婦,就讀於我省建材學校返鄉學生崇文鎮小召村人趙虎進行了重點調查、跟蹤隨訪。531日中午站內值班人員接到電話說,二化廠副廠長王理富出差後返鄉因發燒住進縣人民醫院隔離病房,流調人員來不及喫飯迅速趕赴疫點,穿戴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對該病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對和王理富密切接觸的6人實施醫學觀察,直到隔離解除。

防控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對我縣防疫站的工作人員來說,確實是一項新工作,新挑戰,更是一項新考驗。因爲當時太原、晉城等地先後都出現了非典患者,疫情十分嚴峻,省、市、縣督察組如走馬燈似地深入各個工作點督查指導,面對肆虐的SARS病毒,防疫站,不僅要當好抗擊非典的排頭兵、主力軍,深入疫區、疫點,認真細緻地排查每一個從疫區歸來的人,及時發現和醫學觀察每一個發熱病人,隔離和治療每一個可疑病人或確診病人,及時準確收集各方面的疫情信息,爲非典指揮部提供第一手資料,還要做好疫點消毒、終端消毒,指導全縣的預防性消毒,爲人民羣衆釋疑解難。因此防疫站在非典時期,工作十分緊張繁忙。各級各類文件、通報、信息、調查表格等就像雪片一樣堆滿每個工作人員的案頭,電話鈴聲不斷,每一個專業技術人員都身兼數職,十幾個小時連軸轉,上班喫飯沒了集中點,熬夜加班成了每一個人的常態,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有許多人體力透支,帶病工作,還有的乾脆就在工作崗位上打起了吊瓶,當時我們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輕傷不下火線”,“小病不離戰場”。直到6月份非典結束,沒有一個同志叫苦叫累,沒有一個向組織要報酬、爭榮譽。他們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生動地詮釋了“防疫衛士”和人民羣衆的健康“保護神”這個榮譽稱號。

抗擊非典,使我們每一位防疫工作人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教育、鍛鍊和洗禮,同時也給防疫站的發展帶來了很大變化,首先是防疫站全體職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以前的那種拖拉、不認真現象蕩然無存,專研業務、學習技術的風氣進一步形成,職工的業務素質明顯提升,防疫站的服務能力有很大提高。其次是爭取到了縣委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廣泛認可和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改善,業務經費有了一定保障,各項政策待遇得到了落實。三是贏得了全社會的對防疫站的重新認識和工作配合,得到了廣大羣衆的普遍褒獎和支持,促進了廣大人民羣衆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爲方式的進一步增強。

而今,雖事隔多年,但抗擊非典的經歷卻依舊曆歷在目,成了我們每一位接受過非典歷練的防疫衛士心中永遠的記憶。

來源:陵川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