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國際休閒研究學會中方主任魏翔發表了題爲《從世界看中國:休閒農業升級的路徑探索》的主旨演講

  中國小康網訊 郭玲 杭州報道 \n2018年11月10日,以“新時代、新休閒、新產業”爲主題的2018中國(國際)休閒發展論壇在杭州隆重舉辦。本屆論壇由《小康》雜誌社和杭州市會展辦(發展會展業協調辦公室)共同主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聯合主辦,杭州休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浙江大學飯店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杭州市休閒發展促進會共同協辦。

  發展休閒農業該如何取經

  當天下午,在主題爲“田園綜合體與鄉村振興(東亞鄉村振興專題對話)”的分論壇一上,衆多嘉賓齊聚一堂,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休閒農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然而,如何推動休閒農業高質量發展,仍有很多問題需要破題。就此問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國際休閒研究學會中方主任魏翔發表了題爲《從世界看中國:休閒農業升級的路徑探索》的主旨演講。

  從世界看中國。演講中,魏翔與大家分享了他所研究的臺灣、日本、歐洲三地的休閒農業發展情況,以及我們應該向這些地方取什麼經。

  魏翔首先分析了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模式。他認爲,臺灣在休閒農業中呈現出“三個強於”的特點,即強於對體驗的設計、強於對員工教育的設計、強於對解說系統的設計,臺灣的行銷特色在休閒農業發展中得到了昇華和提升,臺灣的休閒農業可以說是全球非常好的需求側休閒農業模式。但在這種模式下,人們會發現,臺灣的休閒農業和日本、歐洲相比,對於供給側的撬動,也就是生產什麼東西實際上撬動得非常少,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借鑑臺灣的休閒農業模式,只能提供第一啓動力,短期內使縣城的農業掙到第一桶金。

  借鑑可持續的歐洲模式

  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模式?在魏翔的分析中,休閒農業的第二啓動力來自於日本的休閒農業模式,稱爲供給側休閒農業模式。魏翔強調,日本的休閒農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來源於日本人對於事情的專注和執着,我們將這個精神叫做匠人精神,日本叫做職人精神。從一個角度來看,職人的產品,包括職人的農產品最終是相同的,都是同質性的產品,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由於職人的存在,最終的產品又是不同的,因爲專注所以不同。“我在總結日本休閒農業時,注意到一句話,中文大概意思是,‘當我們做一塊桃餅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做到極致,以至於當我們回顧這塊桃餅的時候有高傲之情’,這說的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休閒農業追求的深加工。”在魏翔看來,日本的休閒農業模式是第二啓動力,是供給側的啓動力,日本的休閒農業總體上來說是無品牌優勢的,很多工藝也好傳人也好,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爲什麼形成自己的品牌特別重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技術、資本的投入最終都會遞減,投入到最後產出不再增加,只有人,如果我能將其當做資本投入進來,我們叫人力資本,未來的產出不會遞減,這樣的模式我們叫做第三啓動力,或者叫結構側的休閒農業升級方式。這樣的方式在哪?在歐洲。”

  魏翔強調了一點,歐洲模式並不代表它高級,但是它具有可持續性。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臺灣、日本和歐洲的模式都有可能在我們的大地上生存。歐洲模式用四個字形容就是“大師經濟”,向LV、愛馬仕這些品牌背後都有一個創始人,而且是有故事的創始人。大師經濟是以大師背後的產業,可以稱之爲集合產業或者集合項目爲特徵,然後加入金融資本,實際上歐洲的很多家族產業後來發展起來都是因爲引入了美國的金融,但是內核依然是“大師”,因此我們所謂的第三啓動力或者說休閒農業再向上的升級方式,實際上就是大師經濟。魏翔提出建議,在未來的休閒農業發展中,更多地關注到我們的農民大師。“你如果願意宣傳這些大師,願意把他們做成經濟的集合,而不僅僅是尋求產業,只是單純考慮在這個鎮注入什麼樣的產業,我想你這個地區有可能走的是更快的升級之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