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历史上,出名的皇帝不少,自然也有不少辅佐皇帝的肱股之臣。尤其康熙、雍正、乾隆期间,由于皇帝们励精图治、任用贤人也给了不少清官为国效力的机会。要说清官,人们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就是“清贫”。都说清官是清如水、明如镜,这些好官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做官一心为皇帝和百姓,与只会敛财的贪官有巨大差别。

今天要说的,是经历了三朝的一个老臣孙嘉淦,他当官时一分脏钱没收,却能衣锦还乡,这是为什么呢?

孙嘉淦是山西兴县人,在康熙末年考中了进士。高中进士后他得以在31岁这年开启仕途之路,在翰林院做了一名小小的史官。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在朝中为官,虽然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但是这书香气息却令孙嘉淦从小就受到正直和善良的教育熏陶,使他成为了一个刚毅正直,敢说实话的人。

历史上的贪官说的都是令君王开心的话,他们都是肆无忌惮的吹捧皇帝,往往明君也会被捧的得意忘形。孙嘉淦最宝贵的品性就是敢于直言,就算是对最严厉苛刻的雍正,他也能直言相劝,令皇帝一开始非常生气。

雍正继位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对自己的手足使用雷霆手段,很多大臣感觉不妥却不敢相劝,怕引祸上身。孙嘉淦却直接上疏,建议雍正“亲近兄弟”。这个建议明显是针对雍正对于手足使用的手段,一向冷酷的皇帝当然非常恼火,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不怕死敢直言的人正是自己需要的,于是他马上召见了孙嘉淦后来还给他升职为国子监司业。

自此之后耿直的孙嘉淦受到了雍正的重视,接下来又一直给他升官。雍正六年封他为顺天府尹,能得到这个官职说明雍正对他非常重视。在此期间,他因为父亲去世要回家守丧,结果还没出守丧时间又被皇帝召回了京城。这次皇帝给他的担子更重了,不仅原来的官职保留,还晋升到了工部侍郎的职位,成了从二品的官员,可见此时的雍正对他的非常器重,已经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

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对孙嘉淦更是器重有加。雍正时期,孙嘉淦的职场之路是顺风顺水,到了乾隆时代他的晋升已经到了火箭般的速度。乾隆初年,孙嘉淦的职位多次更换,先是担任吏部侍郎又担任左都御史。当他对乾隆也做出了一次有名的“三习一弊”的劝谏后,同样也令乾隆对他刮目相看,既认可了他的能力,也敬重他敢于直言的勇气,直接给他升到了刑部尚书。

做了高官的孙嘉淦,一直没有脱离百姓,他做的事情是很多官员都不愿意接手的“烂摊子”。

担任刑部尚书时,他远到河南解决冤案,令十多个无辜百姓得以洗脱冤屈,重获新生;1738年担任直隶总督时,他了解酿酒百姓的生活不易,敢于为百姓直言上疏,令朝廷解除了对民间酿酒的禁令,使得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好的改善;1739年他提议治理永定河,并多次到各地勘查河道,提出了可行的计划,最后在他的努力下河道的安保效力提高,也提高了抗灾能力,造福了一方百姓。

虽然孙嘉淦做了一辈子的官,但是当他卸任之时却并没攒下什么积蓄。为了回乡时能让显得体面一些,让人知道做官能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也玩了点花样,就是假装有钱。临出发的前一晚,他命下人购置了十多个大木箱,然后趁着夜间没人,他带着下人往箱子里装了不少的砖头,这样一来等出发上路,所有人都会觉得他的衣锦还乡,有不少的家当。

有嫉妒孙嘉淦的人把他拉着十多个大箱子的事告诉了乾隆,说他表面上清廉正直,实际上私藏了不少的金银。乾隆听后很生气,以为自己受骗多年,于是令路上的官员截住了孙嘉淦,结果箱子打开后才恍然大悟。

最后乾隆为了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要求沿途的官府要用真金白银换下他箱子里的砖块。也是因为这个插曲,反倒令孙嘉淦真的实现了满载而归,否则皇帝也想不到起来要奖赏他呢!

参考文献丨《清史稿.孙嘉淦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