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歷史上,出名的皇帝不少,自然也有不少輔佐皇帝的肱股之臣。尤其康熙、雍正、乾隆期間,由於皇帝們勵精圖治、任用賢人也給了不少清官爲國效力的機會。要說清官,人們都會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就是“清貧”。都說清官是清如水、明如鏡,這些好官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做官一心爲皇帝和百姓,與只會斂財的貪官有巨大差別。

今天要說的,是經歷了三朝的一個老臣孫嘉淦,他當官時一分髒錢沒收,卻能衣錦還鄉,這是爲什麼呢?

孫嘉淦是山西興縣人,在康熙末年考中了進士。高中進士後他得以在31歲這年開啓仕途之路,在翰林院做了一名小小的史官。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在朝中爲官,雖然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但是這書香氣息卻令孫嘉淦從小就受到正直和善良的教育薰陶,使他成爲了一個剛毅正直,敢說實話的人。

歷史上的貪官說的都是令君王開心的話,他們都是肆無忌憚的吹捧皇帝,往往明君也會被捧的得意忘形。孫嘉淦最寶貴的品性就是敢於直言,就算是對最嚴厲苛刻的雍正,他也能直言相勸,令皇帝一開始非常生氣。

雍正繼位初期,爲了鞏固自己的帝位對自己的手足使用雷霆手段,很多大臣感覺不妥卻不敢相勸,怕引禍上身。孫嘉淦卻直接上疏,建議雍正“親近兄弟”。這個建議明顯是針對雍正對於手足使用的手段,一向冷酷的皇帝當然非常惱火,但是轉念一想這樣不怕死敢直言的人正是自己需要的,於是他馬上召見了孫嘉淦後來還給他升職爲國子監司業。

自此之後耿直的孫嘉淦受到了雍正的重視,接下來又一直給他升官。雍正六年封他爲順天府尹,能得到這個官職說明雍正對他非常重視。在此期間,他因爲父親去世要回家守喪,結果還沒出守喪時間又被皇帝召回了京城。這次皇帝給他的擔子更重了,不僅原來的官職保留,還晉升到了工部侍郎的職位,成了從二品的官員,可見此時的雍正對他的非常器重,已經到了離不開他的程度。

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對孫嘉淦更是器重有加。雍正時期,孫嘉淦的職場之路是順風順水,到了乾隆時代他的晉升已經到了火箭般的速度。乾隆初年,孫嘉淦的職位多次更換,先是擔任吏部侍郎又擔任左都御史。當他對乾隆也做出了一次有名的“三習一弊”的勸諫後,同樣也令乾隆對他刮目相看,既認可了他的能力,也敬重他敢於直言的勇氣,直接給他升到了刑部尚書。

做了高官的孫嘉淦,一直沒有脫離百姓,他做的事情是很多官員都不願意接手的“爛攤子”。

擔任刑部尚書時,他遠到河南解決冤案,令十多個無辜百姓得以洗脫冤屈,重獲新生;1738年擔任直隸總督時,他了解釀酒百姓的生活不易,敢於爲百姓直言上疏,令朝廷解除了對民間釀酒的禁令,使得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好的改善;1739年他提議治理永定河,並多次到各地勘查河道,提出了可行的計劃,最後在他的努力下河道的安保效力提高,也提高了抗災能力,造福了一方百姓。

雖然孫嘉淦做了一輩子的官,但是當他卸任之時卻並沒攢下什麼積蓄。爲了回鄉時能讓顯得體面一些,讓人知道做官能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也玩了點花樣,就是假裝有錢。臨出發的前一晚,他命下人購置了十多個大木箱,然後趁着夜間沒人,他帶着下人往箱子裏裝了不少的磚頭,這樣一來等出發上路,所有人都會覺得他的衣錦還鄉,有不少的家當。

有嫉妒孫嘉淦的人把他拉着十多個大箱子的事告訴了乾隆,說他表面上清廉正直,實際上私藏了不少的金銀。乾隆聽後很生氣,以爲自己受騙多年,於是令路上的官員截住了孫嘉淦,結果箱子打開後才恍然大悟。

最後乾隆爲了表彰他對國家的貢獻,要求沿途的官府要用真金白銀換下他箱子裏的磚塊。也是因爲這個插曲,反倒令孫嘉淦真的實現了滿載而歸,否則皇帝也想不到起來要獎賞他呢!

參考文獻丨《清史稿.孫嘉淦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