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0嬗變】電視機變遷“協奏曲”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阜寧日報

“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天天變花樣”也許大家都知道這個燈謎的謎底是電視機。電視機作爲家庭娛樂中心,將文字、圖像和聲音同時展現給人民,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1958年,天津712廠生產出的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是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說起黑白電視機,經常聽父親講起,他小時候生產隊有戶人家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可是大新聞,傳播速度堪比流行性感冒,每到晚上他和小夥伴就想盡辦法套近乎去人家看電視,天一黑打開電視機調整好天線,大人小孩都端着小板凳圍坐在一起,場面好比現在演唱會現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因爲爺爺工作調動,我父親跟着搬到了縣城,那時彩色電視機已經流行了起來。“當時家屬大院裏有一臺彩電,每天放《射鵰英雄傳》《大俠霍元甲》,每個人一角錢一看,一角錢一張票。”我父親介紹道,那時的彩色電視機用天線接收模擬信號,爲了讓電視信號變好,人們想盡辦法,條件一般的,選擇羊角天線接收信號;條件好一點的,就在屋頂安個十字形天線,或者買來鋁線鋅線,捏個U字形天線掛在屋頂。安天線時,一人搗騰,一人站在天線旁邊扶着,另外的,要麼在電視機前看效果,要麼站在屋外看安天線的人。安在屋頂的自制天線,不大穩固,時常跟着風的方向轉。前一分鐘好端端的畫面,一下子又變成雪花點。但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會影響到看電視的心情。

1991年,我的父親母親結婚,當時結婚講究“三大件”彩電、摩托車和錄像機,爲了買電視機我父親東拼西湊了3200元託親戚在鹽城置辦了一臺熊貓牌彩色電視機,也正是這臺電視機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除了看電視,還用來打遊戲,坦克大戰、瑪麗、小蜜蜂和魂鬥羅,挨個輪着打,引得我的小夥伴天天往我家跑。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我國的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從高清到網絡,再在到智能化,電視機在變的同時,電視節目內容也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養花繪畫、體育模特、軍事農業等等,可以選着看,也可以點播回放,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謝劍)

掌上阜寧

一個新的輿論陣地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下載掌上阜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