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行:好野!幾十年前的荊襄河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荊州新聞網 時間:2018-11-16 10:29

荊州新聞網消息(特約記者 趙楚輝)在沙市中心城區西北部有一條河流,它從塔橋路西邊的聯通公司後面由南向北延伸,經沙市區長湖管理處,過雷家壋泵站轉向西邊,形成一個帶狀的湖泊,此後到達318國道的沙橋門大橋下,繼續北上,成爲沙市區和荊州區的界河,爾後又一直朝北經過草市,最後到達海子湖。因爲這條河溝通了荊州和襄水(泛指荊州沙市這一帶的內河) ,而得名荊襄河,意思是荊州的內河。

八十年代初的荊襄河

20世紀50年代之前,荊襄河還一直連通到市中心的便河堖,那時又稱爲龍門河、漕河。後來因城市建設不斷發展,與便河隔斷後,留存在城市中心的河段稱爲江津湖。荊襄河目前僅有一條地下溝渠,從國土局旁花園下穿過江津路,在文湖公園處與荊沙河相連接。

2011年,爲徹底改變此河湖泊處髒亂差的落後狀態,給市民增添一處親近自然、休閒觀光的宜居養生福地,市裏決定將此河段建設成荊襄河溼地公園。規劃將公園打造成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休閒遊覽於一體的開放式市級生態溼地公園。

荊襄河西岸現新加坡城小區一帶

公園南起國土局邊江津路花園,過雷家壋,北至徐橋路、金河灣小區,西南依託新加坡城居民小區,東靠一號路及美林湖畔小區,全長約4公里,總面積爲67公頃。

如今的沙橋門橋頭

溼地公園按照“一河、三園、十二景”來構建,即一條荊襄河;三園:A段農耕園(從太湖港閘口至景明觀路)、B段水鄉風情園(從景明觀路至雷家壋泵站)、C段民俗文化園(從雷家壋泵站至江津路國土局畔花園);十二景爲:海棠花雨、春華秋實、柳岸河清、綠野拾趣、蛙鳴荷香、合歡草坪、四季花田、鳥語環翠、水鄉漁趣、民和年豐、躬耕樂道、碧波柳影。公園合理利用了荊襄河的天然資源,充分展現出江漢平原水水鄉特色溼地的風姿。

八十年代荊襄河沙橋門橋頭

2011年4月2日起進行了河道清淤工作,同時開始土建工程。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荊襄河溼地公園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展現岀靚麗的顏容。湖底經過清淤,河水污染得到了整治。溼地上種植了成片的蘆葦、蒲草、花葉蘆竹、千屈草、黃花鳶尾、美人蕉等十幾種水生植物,在和風中起伏盪漾。

連接兩岸的木橋

淺水中更有千瓣蓮花亭亭玉立,河水清且漣漪。岸上廣種垂柳、海棠、合歡、香樟、紅楓、白果、梧桐、桂花等草木花卉,鬱鬱蔥蔥,環繞着休閒廣場。蜿蜒曲折的小路穿過蔥翠碧綠的草坪,亭臺樓閣、奇石異花依伴遊客,移步換景、賞心悅目。

荊襄河西岸遠處爲七一一廠宿舍

高大的樹林掩映着居民小區,石砌岸坡中時有觀景臺,古色古香的木製橋樑連接兩岸,方便居民出行和遊人觀賞這湖光瀲灩、鳥語花香的旖旎風光。荊沙大道、318國道、荊襄高速三條大道橫穿景區,宛如游龍戲水一般。

當年馬車行駛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筆者住在塔橋路南端原沙市市財政局小宿舍樓,曾多次步行到沙橋門橋一帶,拍攝了一些沿途風景,留下了當時的景觀,現整理岀來讓人們進行對比,審視這滄桑的變化。

八十年代初從荊襄河坡上看318國道上的馬車

深秋的荊襄河

七十年代末荊襄河上的打魚船

七十年代末的荊襄河

荊襄高速高架橋飛跨荊襄河

荊襄河南邊現雷家壋泵站一帶

今天的雷家壋泵站一帶

荊襄河西岸現張居正墓園後面處

美林湖畔小區前的休閒廣場

荊襄河東岸現美林湖畔小區一帶

七十年代末的荊襄河

夕陽西下的荊襄河

荊襄河東岸

荊襄河西岸

八十年代初的荊襄河

公園東岸石砌駁岸

荊襄河東修駁岸

新建的荊襄內河溼地公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