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邊||瀘西尋味記

中國擁有衆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爲的是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紅河瀘西,山巔上的花園城市。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那些屬於瀘西的味道吧。

瀘西第一站

瀘西有名老店——老砍刀

老砍刀賣的是小鍋單煮,當街的爐竈甚爲龐大,紅紅的炭火把銅鍋燒得呼啦啦作響,用的銅鍋和碗也比一般店鋪的更大一號。

老砍刀”是一家米線店老闆娘的外號,意思是賣東西要價高,好比刀子快、宰得狠。20元一碗的米線,竟然還不少人爭先恐後的去“挨宰”。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砍刀”米線鋪有30多年的歷史了,幾經搬遷,如今在瀘西縣城東邊一條比較清冷的街道上,但是已經開了分店。已經9點多了,人羣依然絡繹不絕,許多人是開着車去喫早點的。

這時我們才知道店鋪名稱是“東明米線”,最初人們喊“老砍刀”的時候,老闆娘總是冷着一張臉,滿肚子的鬱悶,而現在她已經把“老砍刀”註冊爲商標了,形式有點模仿“老乾媽”。我們再提起“老砍刀”的時候,她也是笑眯眯的。

“老砍刀”40秒鐘就煮一碗米線,用的主料和佐料比一般的米線鋪更多些。由於名氣太大,江湖上流傳着“老砍刀”的許多傳說。未經證實但比較有趣的還有:“老砍刀”從不講先來後到,誰點的米線貴就先做誰的;“老砍刀”還實施明目張膽的價格歧視。對“喫國家飯的”工作人員一律貴出5元;據說“老砍刀”還有“看人下菜”的本事,官人有官人的價、乞丐有乞丐的價,還一看一個準。馬中母赤兔——黎小桃還以老砍刀爲原型寫了篇小說。

牛氣沖天、特立獨行,卻能在一個小縣城裏經營的紅紅火火,老砍刀的獨特之處也許就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裏潛伏着。

瀘西第二站

探訪瀘西燒洋芋小攤

瀘西燒洋芋在雲南小有名氣,許多人都會慕名而來,燒洋芋攤位位於瀘西最熱鬧的中心地段——九華路中段、恆遠意通的小廣場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特色燒洋芋做法與喫法:將一個個生洋芋放在木炭火上烤,烤熟後用小刀把皮削去後從中間劃成兩半放在一個盤子裏,取其中一半蘸上自家特製的佐料,或可根據個人喜好把十幾種佐料用小碟子攪拌在一起後用洋芋蘸着喫,味道十分可口,有這樣的一句話:“喫洋芋長子弟”!

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祕,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祕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瀘西兒女對瀘西的寄思之情,不僅僅是在美食上,更是在人文層面的養育之情中。

來源:瀘西風尚文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