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聞傳播學部趙如涵老師,近日通過英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認證。

在教學上,趙老師富有極大的真誠和熱情,教學內容時代感和創造性強;在學術上,趙老師不斷攀登,與國際接軌;在生活中,她從容優雅,自在隨心。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睹趙老師的風采吧!

▲趙如涵

趙如涵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雙博士。現爲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近期,她通過了英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Fellow of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FHEA)認證。

高等教育學會是英國目前具有較高權威的國家機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資格的評選根據英國專業標準框架,通過國際專家匿名評審的方式,針對申請人的“專業核心知識”“教育觀念與教學哲學”“教學活動組織設計”三方面進行嚴格的循徵檢驗與評審。

在英語授課國家,特別是英國、澳大利亞與歐洲等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資格已被視爲高校教師選聘與教學質量上的一個重要評估指標。

至此,趙老師已獲“中國傳媒大學第八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北京市第九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文史組)一等獎、最佳展示獎、最受學生歡迎獎等多項榮譽,是同學們眼中不折不扣的優秀青年教師,深受大家愛戴。

真誠教學:將理論課程講得活色生香

對待教學,趙如涵充滿熱忱與真誠。

高等教育學會會士稱號對於她而言並不是幸運女神突然降臨,而是對她將近十年如一日對學術的探索和從教以來真誠教學的認可與回報。

“我在歐洲求學時,導師不僅關注我生活上是否適應,更會在每個星期一的早晨把上週他看到的所有與我的研究有關的資料貼好小標籤放置在我的辦公桌上。這讓我我切實感受到有個人在陪伴自己學習,不停叮囑自己。”說起自己求學時的經歷,趙老師十分感動。

三年裏,劉昶教授和漢德雷斯克教授在她參加學術會議、論文寫作、媒體調研等方面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對她的博士研究給予了巨大支持和幫助。兩位老師甚至分別對她的中英文博士論文進行了逐字逐頁的修改。

在求學這個痛並快樂的過程中,她收穫良多,導師們除了教給她如何獲取知識、如何做學問,更重要的是教會她充滿敬畏的從事教育工作。

趙如涵的英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認證

今年剛上大一的18傳播楊子軒覺得,趙老師特別善於調動課堂氣氛,語言詼諧風趣,把傳播學概論這門難度較大並且偏重理論的課程講得活色生香。

傳播學起源於西方,是多種社會科學理論的結合。作爲學科本身,它存在“雜糅”的特色;作爲引進的學科,它存在如何“本土化”的問題。在趙老師的傳播學理論課堂中,她通常會在第一節課和最後一節課做邏輯梳理,以圖表的形式引導同學們形成思路,把這一學科“雜糅”在一起的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拆解開來。

在課程中,她常常還帶領大家研究中國學者的論文,或是每節課之前和同學們討論一些國際熱點問題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再用傳播學的視角將其解構,讓大家瞭解傳播學在中國如何本土化。這樣的課堂教學巧思,無不體現着趙如涵爲學生們設身處地的着想和她對教學的真誠。

她還特別重視課堂上的溝通交流和營造一個公平對話的環境。

課前,她會引導學生,推薦給學生們一些諸如《黑鏡》《奇葩說》這樣的影片,拓寬學生們的眼界,讓他們對這節課的內容有初步認知;課中,她會和同學們充分交流觀念與想法,即使是坐在教室後排的學生也不會被她遺忘;課後,她會推薦學生繼續閱讀一些論文或是參觀博物館,更深的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和思考。

▲趙如涵和著名學者Barbie Zelizer

“現在孩子們的智識水平越來越高,對整個社會的認知也越來越全面。我除了把教學分爲課前、課中、課後三部分,還會盡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讓他們在學習上更有動力。”

趙如涵認爲公平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在課堂上,她會採用抽籤或點名的方式隨機提問同學,讓同學們平等的參與課堂。在最近幾節課中,她又別出心裁,採用隨機抽取同學解讀傳播學漫畫的方式讓同學們對之前學過的理念做梳理和回顧,讓每位同學覺得自己有義務爲回答問題做準備,且被問到的概率是相同的。期末考試時,如果以論文結課,她會盡量給每個同學做論文的批示。如果是閉卷考試結課,她會做一個文檔集中大家遇到的問題。考完試後,她還會盡力幫助大家梳理自己所犯的錯誤,幫助大家認識並糾正存在的問題。

“趙老師講課非常有趣,聽她的課我總會不自覺開懷大笑。”17傳播專業的常一琳同學說,“如果不是趙老師的推薦,我想我永遠不會認真去看一些兼具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影片,永遠意識不到媒介塑造的社會形態其實對自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接軌國際:走向世界的中國青年傳播學者

在趙如涵的學生時代,她曾碩士交換去臺灣,博士去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見識歐洲的傳播學發展。

從教後,她每年都會參加歐洲傳播學大會(ECC)、全球傳播論壇暨國際傳播學會(ICA)等在世界範圍內有質量和聲譽的新聞傳播學會議。過去幾年,她分別去過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美國的俄勒岡、捷克的布拉格、瑞士的盧加諾,最遠去過波羅黎各。

“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會齊聚一堂交流彼此對於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看法,那是個很有趣的過程。”趙如涵眼裏似乎閃着光,“我可以在國際舞臺上看國際學者怎樣對話,視野被慢慢解構,拋棄對於一個國家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新穎的觀點和理論。”

在ECREA會議上演講的趙如涵

對於這些會議,她十分珍惜。這樣的會議讓其他學者知道在某些新興領域和需要耐力研究的領域,都有中國學者在辛勤耕耘。“哪怕我本人的成果並沒有那麼顯著,也可以有機會被國際認識,與其他學者展開合作。”

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從那裏購買帶走一些書籍和畫作。這是她留給自己紀念的獨特方式,從這些書籍和畫作中幫助她窺見這個世界更多元化的傳播學。

▲參加IAMCR會議的趙如涵和碩士生

美國的傳播學是由戰爭、宣傳、公共關係的需要發展出來的,更具實用主義。歐洲的傳播學更具有人文性,討論媒體與人和社會的關係。媒體生態日新月異,技術變革使得傳統媒體紛紛向新媒體轉型,如何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是當今傳播學學者會深度聚焦的問題。

“傳統媒體對於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定義,對於上一輩的人,傳統媒體是廣播,對於你們是電視,對於零零後則是互聯網。”趙如涵語重心長的說,“但對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最恰當的相處模式,一時半會兒是研究不出來的。未來我打算做新聞的數字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歐洲文化社會與歷史發展結合出的一系列人文關懷的規制在未來怎麼發展,還有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結合。”

學無止境:優雅從容做老師

生活中的趙如涵是優雅從容的。

我們的採訪約在了趙老師的家中。走進家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甜氣味撲面而來,頓時讓人感到神清氣爽。

“我對氣味特別敏感,平時喜歡在家中燻一些木製香,香氣能幫助我放鬆下來。”趙老師坐在我對面的亞麻灰沙發上,微笑而平和的說道,“今天燻的香是茉莉花的味道,帶一點甜,但我其實不是很喜歡。檀香是我最喜歡的香,它的香氣很沉靜,能讓我不那麼浮躁。”

在她家的客廳,有一排面積幾乎佔據了一堵牆的書架,上面放滿了和傳播學有關的專業書籍,那些都是趙如涵平時工作研究時會反覆翻看的。書架兩旁分別放置着咖啡機和電腦,讓人不禁聯想到她邊喝咖啡邊在電腦前翻看書籍爲學生認真備課的模樣。

▲生活中的趙如涵老師

在同學們的眼中,趙老師衣着打扮“國際範”,言談舉止良好得體,微笑親近平和,讓人們覺得這是一個見過世面,眼界寬廣的知識女性,打破了人們對於女博士的刻板印象。

“第一眼看上去,趙老師極具知性氣質。很和藹,平易近人。”18傳播徐晴這樣評價她眼中的趙如涵,“那是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美,讓人很容易接受。溫和的氣質讓人很容易在和她交流時敞開心扉。”

“趙老師的穿衣風格大氣低調,感覺那是知識薰陶和沉澱下來的審美品味。”17傳播趙黎煒這樣說。

很多同學都覺得趙老師愜意自在。但其實她的周圍也環繞着很多壓力,不論是因爲人到中年精力下降偶爾發現頭上長的一根白髮,還是遠離父母獨自在京的生活狀態,都會在某個時間讓她壓力倍增。

“北京是一個容易讓人感到焦慮的城市。這種焦慮並不來自於你的慾望,而在於你周圍的人都在跑。如果你走,你就容易感到焦慮;當你跑,你又會覺得累。”趙如涵有些感慨的說,“所以我總是找機會讓自己放鬆,跑一跑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包括平時會做飯、烘焙,這都是爲了讓自己歇息。”

在生活中消化了壓力的趙如涵回到課堂上,帶給同學們的依然還是自信滿滿的一面這種自信來源於每次課前充足的備課準備,更來源於她內心精神世界的充沛與富足。

她常常鼓勵同學們要像她一樣,保持對知識和世界的好奇心,去探索更多人生的可能。同樣,這種“好奇”也會驅使着她自己探索傳播學的更多角落,影響更多學生,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 ● ●

文字   |  袁佳男

圖片   |來源於受訪者

責編   |宋佳音

編審   |李文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