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文和

来源:作者《故乡忆事》一书;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还是用手工弹棉花。我大姨兄在附近十里八村属弹棉花高手,但其所在村较偏,揽活不便。正好我家西邻居举家迁到关外,三间厢房让我家代管,冬天没人住,大姨兄就和本村郝姓姐夫一起来我家弹棉花,姐夫负责轧棉花、做饭和其它杂活儿,大姨兄专事弹棉花。

弹棉花的主要工具一是“轧车子”(我们当地称jiào 车子,管轧棉花叫 jiào 棉花)。轧棉花时将一只脚垫高,另一只脚踩轧车子的踏板,带动大轮子转动,再通过曲轴带动其它部件运动,里边有类似钉子的东西,将投进去的子棉捣细,使棉子儿和皮棉分离开来。再就“弓”,弓分弓背儿和弓弦。弓背儿由硬木做成,圆形,长约 5 尺,粗约 2 寸,两头向同一侧弯曲,靠近手握的一头儿为弓头,另一头儿为弓尾。弓头部位还有上弓弦的其它构造,近似马头状。弓弦用羊肠子做成,粗与红蓝铅笔芯差不多,连在弓背儿两头儿,能松能紧。此外,还有“弹锤”,弹锤用硬杂木旋成,两头呈圆筒状,直径和高各约 2 寸 5,腰间稍向里凹,当中有 1 寸粗半尺长的握柄相连,一付弹锤有四、五斤重。在作业房间的屋顶上要吊一片竹皮,长五、六尺,宽约 2 寸,两端拴在房檩上,皮朝下,中间垂下一条绳与弓相连,使弓上下有弹性,不用时,可将弓吊起来。

还要用剥光皮的秫秸扎一付排子,平放在炕上(没炕的用木架),根据弹花人的高矮确定高度。最后再准备一根长约 3 尺的细木棍和一把用三、五根长笤帚苗绑成的笤帚,到此,弹棉花的用具全备齐了。

弹棉花的过程大体是,先称一斤皮棉放在排子上,用小木棍摊成长宽厚分别约 3 尺、2 尺半、1 寸的铺子。人站在炕沿前,左手握弓背儿,弓弦贴近皮棉,从左边开始,右手握弹锤,往弓弦上敲。所谓弹棉花,就是靠弓弦的振动使皮棉蓬松开。蓬松得粗细和均匀程度体现着弹棉花手艺的高低。而弹得粗细和均匀程度又取决于弓弦每次贪(吃)皮 棉 的 多 少 及 敲 力的大小。贪(吃)皮棉过多或敲力过小,敲多少下皮棉也崩不开,只顾在弦上打滚子;贪(吃)少了或使劲大了,花崩得过细,事倍功半。所以弹棉花得有个拜师学艺的过程,手艺学到拿捏得当的程度,才算出徒。我回忆大姨兄的手艺,弹花总是在咚咚 - 当,咚咚咚 - 当及咚咚咚咚 - 当这个范围内进行,而常态化是咚咚咚 - 当。偶尔弓弦贪少些了,则咚咚 - 当一次;贪多些了也有咚咚咚咚 -当的时候。凡“咚咚”声音时,皮棉在弦上缠着,到“当”的一声,弦上的棉花全都散开去。闲时静听,总会听到“咚咚咚 - 当,咚咚咚 - 当”清脆有节奏的声响,这响声能传出几百米远。摊在排子上的皮棉弹过一遍以后,翻过来,再找找细,简要弹一遍,目的是防止没弹到的皮棉杂在里边,也为了使棉花弹得更均匀。接下来,用笤帚将弹好的棉花扫在一起,用小木棍折叠成一个长二尺,宽一尺的长方体,再用弓背儿(缠有细铁丝)从正反两面熨一下,最后从两头卷起,用破开几瓣的秫秸腰儿(事前用水洇一下)捆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个棉花瓜子。

弹花匠一天(按 8 小时算)能弹 20-30 个棉花瓜子。1951-1953 年的冬天,我大姨兄年年来我家弹棉花。生意很火,活儿要排出去十天半个月。晚上我和表兄长哥陪他们住,睡前大姨兄们不是讲瞎活儿就是破谜语。

由于冬天吃两顿饭,有时肚子空心了,听到敲梆子声,大姨兄就掏出几张零镖让我去买落花生。我买回一帽盔花生,大家边吃边讲笑话,真是其乐融融。

一个甲子过去了,大姨兄们已经作古,手工弹棉花早已被机器弹所代替。但每到冬天晚上睡不着觉时,耳边就经常想起大姨兄“咚咚咚 - 当”的弹棉花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