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中又有“归来见天子”一句,也有人说,“天子”是汉族皇帝的称谓,木兰从军的故事应该发生在隋恭帝义宁年间的突厥犯边之战。由此可见,木兰出生年代不知,民族籍贯不详,姓氏姓名不真,所参加的战争也不准确,而《木兰诗》仅是文学作品,并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传说她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不慕名利、辞赏回家,忠孝节义。

她不仅勇敢机智、武艺高强而且英姿飒爽,颜值极高。可以说此人已然成为少男的偶像,少女的楷模。可历史上真的存在这么一位女英雄吗?她真的美貌与功夫并重?真实的答案可能会使你大跌眼镜!

有关花木兰的记载不见正史,说白了可信的正史中根本寻无其人。而她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之中,我们今天所见的《木兰诗》还是经过后人修改润色过的,全诗300多字,成功描绘了一位替父从军、忠孝双全的女英雄形象。
然而《木兰诗》中,对主人公木兰的身世并无多少交代,生日未提,民族不知,籍贯不详,即使姓名也准确。“木兰”二字到底是姓木名兰,还是名字叫木兰,还是代指称谓,都不明确。后人有的说木兰本姓“赤”,也有人说“木兰”是复姓。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僧人智匠也说“木兰不知名”。可见木兰很可能只是个代称。

而木兰姓“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在改编杂剧时强加的“花”姓,为的是突出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
而木兰样貌真的美吗?诗中并无直接描述,但从木兰女扮男装,在尽是男兵的军营中不被识破来看,木兰应该外在样貌极为男性化。
诗中写道: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在一起十二年,都看不出木兰是女?在那满是男兵的古代军营中,士兵应该对女性极为敏感,如果这些长年近身的士兵都发现不了,只能说明木兰样貌若男,应该是相貌粗犷、肢体粗壮,语音粗重,五大三粗才对!

我们来对比一眼当今最为中性化的明星,被尊为“春哥”,即使她女扮男装,只要正常人也一眼便能识破真身,可见木兰若不被识破,样貌、神态、行动、语音必然极为男性化。
如此看来,木兰之样貌颜值绝对算不上美。
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更令人心生疑虑。即使木兰形象若男,那十二年木兰不上厕所,不洗澡吗?一点破绽也不漏吗?
这只能说明这首诗也不靠谱,叙述并非真实,如此浅俗的一首诗,来自民间传说,民歌传唱,而这种来传说、传唱的诗,可信度有多少,想想便知。
也有人说木兰之所以不被发现,是因为她并非与士兵同住的战斗人员,而是传令兵(负责通讯)。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可以看出来,她在驰骋,在奔走。
如此解释太过断章取义了,那“朔气传金朔柝,寒光照铁衣”明明是军营生活实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更是战争的统写。如果木兰只是传令兵的话,能有“策勋十二转”的军功吗?能得到“归来见天子”的殊荣吗?能获得“赏赐百千强”的封赏吗?
由诗中可见,木兰屡立战功,其身份并不是普通士卒,而是将领。

有人又说了,既然是将领,那木兰便可以住单独的营帐,洗澡上厕所应该有特权,享受“单间”待遇,所以别人才发现不了她是女儿身。
但是古代战争,行军打伏,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安逸。几千乃至数万大军,若长期驻扎是要挖坑造厕的,而要行军暂停的话,就只能就地解决了。对于军队来说,远征跋涉,就地暂歇乃是家常便饭,这时即使是个将军,恐怕也没有单独造厕的时间和必要。如果偏偏要造,那岂不更令人生疑。

《木兰诗》产生的年代并不确切,一般认为产生于北朝后期,而诗中有“可汗大点兵”之句,“可汗”指的是北魏君主,北魏政权乃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而木兰是一少女,却能骑兵打仗,在汉族女子中极为少见。因此她的出身很有可能是擅于骑射的游牧民族——鲜卑族。那场战争便是北魏与柔然之战。
诗中又有“归来见天子”一句,也有人说,“天子”是汉族皇帝的称谓,木兰从军的故事应该发生在隋恭帝义宁年间的突厥犯边之战。

由此可见,木兰出生年代不知,民族籍贯不详,姓氏姓名不真,所参加的战争也不准确,而《木兰诗》仅是文学作品,并不能反映历史真实。以史料证据来论证的话,木兰在历史上未有其人,至于说英姿飒爽、貌若婵娟就更无从谈起了。只不过她的故事过于传奇,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比历史真实更深入人心罢了。
相关文章